霏细结构与玻璃质结构
(2014-10-25 11:34:21)
标签:
地质岩石霏细结构玻璃质成矿 |
分类: 矿业投资 |
霏细结构与玻璃质结构
中酸性火山岩的岩石结构中霏细结构、玻璃质结构是很特殊的两种结构。
一、霏细结构(felsitic texture)
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浅色火山岩或浅成岩的一种结构,是隐晶质结构的一个变种,岩石由极细小的他形粒状石英和和长石的隐晶物质集合体所组成,不具斑晶或具少量斑晶。除原生外,部分霏细结构可能是玻璃质发生脱玻化作用所形成 。
霏细结构形成原因与区别:霏细结构有脱玻化和原生之分。脱玻化产生的霏细结构,颗粒之间的界线模糊,且形状很不规则,粒度较小。原生霏细结构是在岩浆过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也是由极细的,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组成,但不同于前者的在于:颗粒之间的界线较清晰,颗粒外形比较规则,粒度较大。
霏细结构在较酸性熔岩及浅成、超浅成脉岩中常见。
霏细岩,酸性喷出岩的一类。霏细岩的定义应该为:无斑或少斑的隐晶质流纹岩,具霏细结构。霏细岩如具有长石斑晶,则称为霏细斑岩。酸性喷出岩中,通常存在斑状结构,斑晶为正长石(流纹岩)、石英(石英斑岩)或斜长石(英安岩)。但也有的无斑状结构,全部由隐晶质构成,即称为霏细岩。常见的如无斑的流纹岩,即为一种霏细岩。
二、玻璃质结构
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这是岩浆在温度快速下降条件下(如喷出地表),岩浆中的各种组份来不及作有规律的排列即已冷即,因而形成玻璃质。玻璃质主要出现在酸性喷出岩中,或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边部。
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即其中的原子排列是无规律的)的,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的固态物质。它很少无色,常由于含少量过渡性无素(如铁等),在手标本上呈现不同的颜色。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结晶质,叫去玻化作用。一般来说,中生代火山岩已部分脱玻化,中人有新生代火山岩玻璃质保存较好。当有一定的挥发份及温度、压力较高时,转化则相对迅速。所以古老的熔岩中或遭受区域变质的熔岩中很少有玻璃质,多已转变为呈微晶质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