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跨文化意识”的解读——刘鹰老师讲座随想

(2019-03-06 07:00:56)
标签:

教育

文化

情感

杂谈

分类: 语言文化
“跨文化意识”的解读——刘鹰老师讲座随想
   在讲座中,刘鹰老师首先分析了义务段《英语课程标准》文化意识包含内容(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解释。继而,从英语思维的两个维度(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和语言的两种属性着手,利用具体的实例或与听课老师的互动,非常清晰透彻、深刻地解读了语言中的跨文化意识。
   首先文化的定义“Culture is the collective programming of the mind which distingguishes the members of one category of people from another.” 什么是跨文化?“We didn't all come over on the same ship, but we are all in the same boat”(Bernard Baruch)这跨文化的一个精妙的比喻。“我们可以来自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文化,但我们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原来ship和boat不仅是大小之分,还有喻义的内涵之别。
   刘老师说,文化意识渗透应始于人与人之间的打招呼。我想这是依据语言工具性属性这一特点为出发原点的。因为语言是用来交际与沟通的,说 “hello” 是与人交流和沟通的第一步。
    前两天,我刚刚翻阅之前读过的《英语思维是这样炼成的》一书。书中的一些语言思维分析和恰恰与刘鹰老师列举的中英文化实例很契合,窃喜。“哦,是这个样子滴”,我心中不断发出这样的声音。
   “跨文化意识”的解读——刘鹰老师讲座随想
    从以上这些表达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出,汉语侧重对方的角度来说话,英语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角度来表达。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是否可以这样推断两种语言的渊源。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仁、义、礼、智、信”为人处事的思想根深蒂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人与人交往的文化底色。而西方的文化里,凸显个人主义。他们说话定位以“自我”为出发原点就可以理解了。换一个角度理解,上述例子也突显了语言主客观性的差异。汉语主观性强,英语客观性强。英语总会提到个人感受,而汉语则会加进去一些主观感受。商店服务员说“你买什么?你想要什么?就是一种主观判断,有时候很多人去商店就是为了逛一逛。“你需要睡觉了。我得走了”这是自己判断推测对方的状况。而英语的表达就更客观些: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或我讲清楚了吗?“Did I make myself clear?”我是否说清楚是客观存在的,你是否听明白是你自己主观理解的问题。
    刘老师提到“Excuse me和“I'm sorry的事例,唤起了我二十年前的回忆。我的第一篇处女作《从上厕所谈起》就是有关跨文化意识的小文,发表在《英语周报》上。这也激起了我写作投稿的热情。后来,遍查阅英语生活字典,整理了《Excuse me 使用种种》一文,发表在《中学生英语》上。我的文字早就与跨文化意识有了联系。心中又是窃喜。这次讲座与我的认知契合度还是很高的。
“跨文化意识”的解读——刘鹰老师讲座随想 “跨文化意识”的解读——刘鹰老师讲座随想 “跨文化意识”的解读——刘鹰老师讲座随想
    日常交往中的角色关系与社会与文化有关。西方人的关系平等,更有有亲近关系的人之间四大金句(Thank you, please, Excuse me, I'm sorry)的使用,而中国人长幼尊卑的界限划分明确,称呼切不可僭越,否则就会被认为是大不敬的行为。
    对于文化间的权利差距和亚文化差异的细化分析,刘老师的归纳让人耳目一新,深表认同。“权利势能”这一术语的创设,很有概括性和暗指功能。Glocolization 一词挺有意思,“基于本土特色的全球化,又一个构词法的新鲜实例。
    语言是以文化为背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我们只有知其历史背景和其发展的土壤,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该是日常教学中的不断渗透和浸润,而非聚焦某一课时或某一阶段的突击。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是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识科幻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