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振良老师的讲座,不由心生敬重和仰慕:一位长者,一位真正的“文化人”,一位有底蕴的教育者。王老师通过他读书和写作的自身经历和体验,告诉我们什么是好书,怎样是真读书,如何练写作。王老师真诚且接地气的讲座让我又一次深刻体会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的道理,读书与写作助力专业成长。
王老师的言谈和文字里都渗透者博学和见识,人文、历史、地理、文学,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读书推荐,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写作建议针对性强,思考深刻,见解独特。 听完讲座还觉得不过瘾,继续读王老师的散文、随笔和游记,继续学习。他的文字里有一中慈悲,让心灵无比温暖;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思考,让心灵苍翠欲滴;他的文字里有一种底蕴,让心灵满载文化。
一 选读经典
厚重文化底蕴
大学毕业于历史专业,但王老师的文学底蕴也非一般。在讲座中,他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从彭斯的从Auld
Lang Syne 到到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到杜甫的《春望》,从诗经的典雅到十四行诗的格律,从拜伦的浪漫到雪莱的抒情,王老师对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也深有研究。从英国斯科特的探险到日本吉田茂的百年史,韩树英的通俗哲学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斯诺的《西行漫记》到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王老师的读书涉猎广泛,视野宽广,远远超过了一位普通历史老师具备的水平和修养,远远超出了我对一个历史老师应具备的才学的理解和认知。
二 且读且思 笔述思想深度
从王老师所推荐的书目以及他的文字里,我能深深地体会到王老师对经典的崇尚。从民办教师时语文课中对中国古典名著知识的延展,到1987年高考备考时的“走过泥泞”,古今中外经典的阅读,积淀了他厚重的文化底蕴。从“文昌宋氏祖居漫想”到对司徒雷登的“杭州故居探访”、“金陵觅旧”和“燕园寻踪”,让我了解到王老师的出游践行,深化了他独特的思考视角。
三 英汉比读 助力双语修养
我作为一位英语教师,对英文诗歌和古汉语诗歌的学习和参悟甚少,听完王老师的讲座后深感汗颜。在《后皇嘉树生南国》中,王老师引用的诗词歌赋运用自如,《墙》一文中,对花篮中纸片上“如梦令”的遐思;在讲座中的古诗英译和英诗汉译的分析中,都体现了王老师对诗歌的理解水平和文学修养。读最著名的诗,选最有名的译本。王老师真诚的建议给了我读书的方向,英汉对比阅读有助于双语的共向提升。
四 读写互促 贵在持之以恒
说到写,王老师的教学笔记、读书心得、散文游记,都有文化、有深度、有思考。自己也曾写过一些,但根据王老师对“真写”的定义,我的文字根本算不上“真写”。认知水平和写作水平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王老师提到自己当语文老师时,每让学生写一篇作文,他自己都要写一篇范文。这和我的做法一致,只不过我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习惯。继续坚持!多读书,多思考,不畏难,不畏累,坚持才会有进步。
最是书香能致远。我想,作为英语教师,阅读更应该开阔些,不仅在专业上成为学生心中的偶像,而且在修养和水平上成为他们心中知识渊博的师长。写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动笔,持之以恒,才会有所进步。
读书,一直在路上;写作,一直在路上;专业成长,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