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里”风光话古今

(2019-03-19 15:53:24)
标签:

365

“十里”风光古今

分类: 文化探秘

“十里”风光话古今

“十里”风光话古今

    壶关县中北部山区,这里是太行山分水岭西麓支脉,此地有一个叫十里的村庄。方圆数里算是一个较大的村子,全村有380余户,1300口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据说在“新时期”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住村东高处叫十里岭,这里绿荫密布,风光万千,海拔1639米,距太行山大峡谷只有10余公里。“十里”风光话古今

    听老乡们说十里村发现过远古的“石器”,还听说这里流传有“十里闹粮”的故事,老乡们说在十里村北的山上,如今仍然保留着建于宋代寨界山烽火寨,寨界山相对的是会界山奶奶庙,庙南有块巨石上留有老爷爷老奶奶当年幽会踩下的脚印,村东数里山上,有古栈道遗址。长期以来,十里村给人以神秘之感,近年来,随着太行山大峡谷旅游景区的火爆乡村旅游公路的开通,以及万里防火墙的修建,十里岭的名气开始四处扩散。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十里村上十里岭,希望能揭开一丝丝这古老村落神秘面纱。“十里”风光话古今

村里村外的遗址

    从长治市区出发,一路向东南方向行驶30余公里,便到达壶关县晋庄镇的十里村。村子位置在山坡上呈西高东低地势,尽管村子建在山坡上,但村子四面环山,中间形成一个小盆地,其自然环境十分适合人类居住。在村里见到了向玉根老人,他是土生土长的十里人,虽然没有啥学历,但却是村里有名的秀才。当问及村里发现远古“石器”是咋回事时?向先生告诉记者:确有此事。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大量的“古陶片”及“石斧”、“石刀”、“石凿”等一大批石器,这些东西大部分散落在村民家中。“十里”风光话古今

       向先生还介绍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村西的“后掌地”曾发现过完整的“自死墓”,村里上年纪的人都曾见过。据见过“自死墓”老人们回忆,当年村里修建大窑时在村中大池南边,挖出一座较大的“自死墓”,墓的四周还清晰留有精美的彩绘壁画,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何谓“自死墓”呢?传说春秋战国时期,是自死墓盛行时期。由于文明落后,当人老了以后生活能力逐渐下降,子女多数养活不了老人,就出现了一个社会问题人活到六十岁就要下到自死墓里。也就是在地下挖个坑,不埋,但老人决不能出来。有的儿子家里条件好一点的,还打发晚辈往自死墓里送点饭食否则就等着冻死饿死也有的在土崖半腰挖个洞,让老人在洞里呆着,直到死亡,到了秦朝“自死墓”被废除。从这一点考证,十里村这些自死墓都是秦以前的,也足以说明早在秦以前,这里就有人类居住“十里”风光话古今

    除此之外,村口有大圈遗址,村中有“献天亭”、“观音堂”、“三教庙”、“东坡庙”等;村北碣山顶现在仍然保留着一座兵寨遗址,面积挺大,十余里之外,肉眼都能看见。这些古迹处少数有石碑重修记载,具体修建年代目前从考证。

漂浮不定的归属

    向先生名叫向向玉根,多年来他倾心研究村史及本村姓氏。他说,关于十里村村名的由来,他查了很多历史文献,也曾寻访了许多年长的村人,但始终没有具体的记载。翻阅壶关旧县志有“乾隆二十九年,裁平顺县十里旧地,名曰小十里......”记载及《小十里免一切杂项碑记》。向先生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十分困惑不解的一件事:按说十里村在方圆数公里范围算得上是个大村,而且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又多,可他查遍了壶关旧县志中所绘制全县各方的诸多地图,许多小村子在地图上都有标注,唯独没有十里村。“十里”风光话古今

    说到“里”,明清时行政设里、甲制,十户为一甲,每十甲为一里,“里”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在向先生家里,记者仔细翻阅了他珍藏的壶关旧县志复本。根据旧县志显示:自汉设置县治,到明嘉靖八年,十里属壶关县所辖;从明嘉靖八年开始,为了设立平顺县,特切割“潞城十六里”、“壶关十里”、“黎城五里”为平顺县版图。在青羊里设县治,先属“新兴里”,后又属“安化二里”到乾隆二十九年,裁平顺县时又还壶关旧地,也就是里面的“小十里”;民国元年(1912年),县治恢复,十里村随原“十里甲”又归于平顺县管辖,民国三年废府州制,山西设三道,平顺属“冀宁道”;民国四年县治又裁,全境并入潞城县,属潞城管辖。直到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壶关县抗日民主政府迁至双井、盘马池一带,上级把原属于平顺县的十里、北庄、东西七里等等诸多村庄划归壶关县作为抗日根据地,当时十里村属抗日政府驻地盘马池管辖......“十里”风光话古今

    更有意思的是,1958年撤销乡制,壶关县与平顺县并为壶关县,但县城设在平顺的城关,可是不到一年时间,壶关平顺又分为两县,十里村也随之划来划去、分分合合,如此漂浮不定的地域划归,让绘制地图者左右为难,还是等以后归属问题尘埃落定,留给后人来标注吧。我想这也许是旧县志中诸多地图上找不到十里村的原由吧,不知向先生是否同意记者这种解释。

频临坍塌的古庙

    在十里村进村的村口竖有一块褐色的介绍十里村旅游导示牌,上面介绍了十里村名胜和风光。其中有“村中三教堂,建于宋代,重修明朝正德年间,雕梁画栋,气势恢宏”一段话,既然“雕梁画栋”又“气势恢宏”自然吸引记者想看个究竟。“十里”风光话古今

       三教庙,即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堂。在向先生的引导下,很快就来到村中三教庙前。进入三教庙院的小券门前堆满了垃圾,穿过垃圾走进院内令人大吃一惊:整个建筑确实气势恢宏,但由于多处坍塌已是一座频临坍塌的古庙。院内荒草丛生,破砖残瓦遍地,被毁坏的木雕残块随处可见,着实令人心痛。“十里”风光话古今

       进古庙来到大殿东山墙前,墙上镶嵌石碑,石碑上刻有“大明国山西潞州壶关县重阳乡安化里十里村古建三教庙堂重修......”等记载。向先生指着石碑告诉记者:听老辈们说,此碑过去碑面光滑如镜,走近可照见人影,百姓称之为照人碑。去年文物贩子将碑的右侧墙体凿了个大洞欲将此碑盗走,好在砖实墙厚还没凿下了,被村民及时发现使石碑幸免遭劫。“十里”风光话古今

       根据碑刻记载,此庙重修明朝正德三年。这是一座较大的土木结构大殿,正像介绍中所说,整个大殿雕梁画栋,气势恢宏,大殿建筑在建筑上木雕、砖雕、石雕都有,尤以木雕最为典型,因为整个大殿前面全为木构架建筑,它与白墙青瓦相呼应,构成了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值得一提的是,大殿内木结构上的彩画鲜艳夺目,不仅梁上有画,檩条上有画,就连椽上也有画。“十里”风光话古今

    在我国古建筑中,彩画是为木结构防潮、防腐、防虫用的,后来才突出其装饰性,宋代以后彩画成为宫殿不可缺少的装饰艺术,可分为“和玺、旋子、苏式”三个等级,记者在三教庙大殿的主梁上看到了等级最高的和玺彩画。向先生向记者反映,如此规模的古庙而且保留较为完好的彩画,在上党地区并不多见,这个建筑对于我国古建筑艺术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现在抢救保护起来还来得及,像现在这样没人管,过不了几年就彻底完蛋了。“十里”风光话古今


引以自豪的“长城”

       看完残破的三教庙,心情是沉重的。但走出村子登山十里岭,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映入眼帘的是满山遍野松林密布、绿海茫茫,令壶关人民引以自豪的千里防火墙如条条巨龙环山绕岭,随山起伏,随林蜿蜒,蔚为壮观来到十里岭,一定要欣赏一下素有壶关“万里长城”美称的森林防火墙工程。因为吉尼斯碑林广场就设在这里。“十里”风光话古今


    壶关是典型的干石山区,十年九旱,生态恶化,森林覆盖率极低,十里岭当然也不例外。40年前,当地人开始植树造林,当树木枝繁叶茂时为了保护绿化成果,当地人发扬疙瘩精神,挖开石头栽树,垒起石墙护林,筑起了天下第一墙——万里防火墙,创造了保护森林生态的奇迹,并于2001年申报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全长2600公里成为世界最长的森林防护墙。“十里”风光话古今


    说起这森林防火墙,向先生回忆说:19996月,全县以乡为战,分段建设,村村上阵,户户参战。全县人民以大寨人、“红旗渠”人战天斗地精神为榜样,家家义务出工不计报酬,一包方便面,一米防护墙,全民奉献苦战两年,终于完成了这一护林壮举。森林防火墙沿山边、地边、路边而建,将森林与耕地、村庄、道路等火源的主要产生地隔离开。墙体由当地常见的青石砌成,呈梯形,高1.5米,底宽80厘米,上宽40厘米,形成一道保卫绿色资源的万里长城。美丽壮观的防火墙就像一排排士兵护卫着茂密的森林,既防火灾,又防盗伐和牲畜侵害。“十里”风光话古今

    十里岭景区由基尼斯广场、碑林、防火瞭望台组成。广场东面竖立着一座象征远航的风帆雕塑,上书太行奇迹四个大字,底座刻有绿海扬帆四个大字;西面矗立着花岗岩石仿制基尼斯证书: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大世界基尼斯之最,镌刻着世界最长森林防火墙的详细内容,中间地面上刻划着壶关全境森林防火墙分布图。沿石头铺就的小路往西走,是3块石碑组成的碑林,再往上,就是一座防火瞭望台登临其顶,一览众山小,绿海茫茫,松涛阵阵,好一派太行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