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邮纪屈大夫“殉国”2300年

标签:
端午节屈原粽子邮票杨柳岸晓风残月 |
分类: 邮文 |
昨天吃妈妈包的粽子,顺便听老妈唠家常。老妈叮嘱我说,端午节不祝福“快乐”,要说“安康”。我一笑,不置可否。很多人都这么说,也收到亲朋好友关于“端午安康”的祝福,便也顺便为之,送上了同样的问候。
曾经有一条关于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消息在各网络平台疯转,有好几年了,此内容一经转发,引起网友热议,连我妈妈这样的老人都关注到了,于是许多网友纷纷效仿,并开始改口,将原本“端午节快乐”改为“端午节安康”,我不以为然。
也有大部分的学者、作家或民俗学家反驳这种说法。他们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而后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的纪念附着在节日之上,赋予节日以更加广泛而深远的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这是有些道理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发微博称,端午和清明不太一样,端午虽然纪念屈原,但也有祛病祝吉祥、让大家快乐的意义,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我想,其实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端午虽然有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成分,但其最原始意义是古人龙图腾崇拜与祈福,也有吉祥快乐的意思。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竞渡表演,欢乐的美食聚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有学者引用唐玄宗《端午殿宴君臣》诗的序,其中写到:“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表明古人在庆祝节日时间也在道一声“端午节快乐”,我等又何必计较,倒显得刻板了。
方寸邮纪屈大夫“殉国”2300年
继续聊聊端午节和屈原那些事儿
关于端午节起源于何时?关于粽子的发明年代?关于端午到底纪念屈原亦或是纪念伍子胥、曹娥?随着昨天端午节的到来,网上网下众说纷纭。其实,流传几千年了,但凡这种说不清楚的事儿,各家门派自古就各执一词。汇总各家说辞,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端午节还是粽子的出现,其年代都比屈原要早得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吃粽子,不妨碍我们过节,不妨碍我们快乐。
端午作为节日在中国起源很早,迄今约有2300年以上的历史。它的定名就日前所见文献资料看,大致应该在晋朝或者之前。晋朝周处在《风上记》中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与端午节的异称相应,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在学术上至今难有定论。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缘由,总括起来,主要有四说——
一种是纪念屈原说。这种说法较为久远,也最深人人心。有本书叫做《续齐谐记》的记载说,屈原五月初五投泪罗江死后,人们用竹筒装米在每年的这一天投人江中祭奠他。该书还说,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年一56年),长沙有个叫区曲的人,忽然遇到了一位自称是屈原的读书人,这人还魂对区曲讲:“多年来人们祭我的米,都被江中蛟龙所窃取,你们如果再祭我,应用楝叶塞住竹筒口,用彩丝缠好.囚为楝叶和彩丝是蛟龙害怕的两样东西。”区曲听了,告诉大家,人们便照着办了。所以《续齐谐记》说,以后“世人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泪罗之遗风也”。有个公众号引用了这篇说辞,很多公众号便转载了。这就是说,端午节是因为纪念屈原投江而设立的一个民俗节口。
二一种是龙的节日说。这一看法虽是晚近才出现的,但自闻一多先生就此做出论证后,学术界多倾向于此说。闻一多不同意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说。他为此特别撰写了《端午考》一文,推论端午原本是龙的节日。他在《端午考》里共列出了101条有关典籍记载,予以说明。闻一多由此得出结论说,端午原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三一种说法是恶日说。这是张心勤提出来的。他是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社会学学会、民俗学会理事,烟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他在《齐鲁学刊》1992年第1期发表《端午节非因屈原考》的文章,称把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说成是纪念屈原,是后世好心人的一种附会,端午实应起源于恶日。这自然也是有根据的。他说山西一带纪念介子推,吴楚两地纪念伍子肯和屈原,浙江绍兴、会稽一带纪念曹娥。只是后来由于屈原的冤死深为后人怀念,屈原的爱国主义为人敬仰,屈原的诗作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端午节才渐演化成一种专门纪念屈原的节日。
四一种是夏至说。此说系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载《文史知识》1983年第5期)里提出的。他的核心论点是:“有文字可考的端午始源应该是夏至”。对地处北半球的我国来说,夏至这天是一年里太阳最当中的一天。这其实就是端午何以又被称作天中节的原因。(以上四说摘自网络)
端午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沉淀的精髓,是五湖四海的中华儿女情感的凝聚与归宿。它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作为邮人,自然想到了邮,邮票、邮戳等等。邮票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更赋予了传统节日形象的延续与铭记。文化入方寸,用艺术增辉,情怀之中更增添了几分美韵,小小方寸担当起这一使命,使传承更具有几分底气与执着。让我们看看有史以来发行的端午节题材的邮票。
福州书信馆1895年8月1日发行的“商埠龙舟”邮票
这也是中国出品最早的“龙舟竞渡”题材邮票。该邮票全套9枚,同图异色异值,描绘的是端午节闽江赛龙舟的情景。有藏家考证,这套邮票比原来人们认为的世界上第一套体育邮票——“首届奥运会”纪念邮票(希腊发行)还要早发行近一年,是真正的世界上第一套体育邮票。
1953年12月30日我国发行《世界文化名人》纪念邮票
世界和平理事会从1952年起开始评定并颁布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包括中国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独立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套四枚,屈原列为四大文化名人之首。人民敬重屈原不仅仅因为他是个爱国诗人,更敬重的是屈原的精神、他对信念的坚持、对梦想的执着,对故土的不离不弃。
1994年6月25日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文学家)》纪念邮票第四枚屈原
这是继1983年发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的第二套。其中第四枚为诗人屈原。
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的湖北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在这里建有规模较大的屈原祠。1994年11月4日发行的1994-18《长江三峡》特种邮票中,有1枚“屈原祠”,展现秭归屈原祠巍峨挺拔、绿树掩映的壮观景象。
2001年6月2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端午节》特种邮票
2001年6月2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端午节》特种邮票一套3枚。第1枚即为“赛龙舟”,以我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构图,两条龙舟你追我赶,舟上插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彩旗,一派吉祥气息。第2枚“包粽子”一枚邮票中,没有采用传统的吃食场面,而是别有新意地采用悬挂的“如意结”来喻指粽子这一主题物象。倒挂的蝙蝠、撑开的翅膀以及蝙蝠口中衔着的长命锁等构图,清来雅去,若细雨微风。第3枚“避五毒”一枚以虎形葫芦符作为主图物象,脚踩流云,背负宝剑,可谓威风八面。值得一提的是,该套邮票同时发行有“版式二”,也就是集邮者俗称的“小版张”。
2007年5月20日发行《同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
邮票画面是由数字“100”幻化成的水波浪花浮托的同济大学校徽,即昭示同济精神的“三人成众,同舟共济,向着一流目标奋力拼搏”的三人划龙舟图案。龙舟下面的波浪变形为“100”字样,突出了建校百年的含义。
2010年11月12日发行的《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纪念》邮票
《第16届亚洲运动会开幕纪念》邮票,其中第五枚“龙舟”,图案表现的是吉祥物“乐洋洋”们水上赛龙舟的紧张激烈的竞技场面。


2018年6月18日中国邮政发行《屈原》特种邮票1套2枚,小型张1枚。



邮友@大白白


泉州邮友@蓝色心语老师

合肥邮友@踏雪老师
港澳台地区的邮政机构也分别发行过许多与端午节有关的邮票。
1966年6月22日台湾发行了《民俗》邮票首枚名为“龙舟竞渡”
《民俗》邮票一套3枚,首枚名为“龙舟竞渡”,采用传统画构图。
1967年6月12日台湾端午节发行专45《中国诗人》邮票
《中国诗人》邮票全套4枚,第1枚便是屈原,另3枚邮票的图案分别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1975年7月31日,香港发行《香港节日》邮票“端午节”
《香港节日》邮票,其中“端午节”一枚图案为七巧板拼成的龙舟。
1985年6月19日发行的《端午节》邮票
首套以“端午节”为名的邮票,是香港于1985年6月19日发行的《端午节》邮票一套4枚及小全张,以端午节标志性的龙舟竞渡为图,4枚邮票首尾相连,可组成一幅完整的龙舟图。1975、1994年分别发行了《香港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其中均有1枚“端午节”,皆以赛龙舟为主图,后者票面上还出现了屈原像。
1987年澳门发行了《端午节》邮票
澳门《端午节》邮票一套2枚,仍是以龙舟为表现题材,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这也是澳门首套出现中文铭记的邮票。
1989年6月7日台湾发行了《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
1989年6月7日,端午节前一天,台湾发行了《中国古典诗词邮票——楚辞》邮票一套4枚以纪念屈原,选取了屈原《楚辞》中的四个著名作品的代表性名句用诗画表现。这四个作品分别是《离骚》、《九歌少命司》、《九章涉江》和《九辩》。
1994年香港发行端午节邮票《端阳竞渡》

2001年6月25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邮政与澳大利亚邮政联合发行了《龙舟竞渡》邮票
2001年6月25日端午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邮政与澳大利亚邮政联合发行了《龙舟竞渡》邮票一套2枚,邮票小全张1枚,庆祝新世纪第一个端午节。这两枚邮票采用中西结合的绘画手法,描绘了齐头并进的两只竞渡的龙舟,分别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及悉尼歌剧院两座宏伟建筑为邮票的背景,展示了我国香港和澳大利亚海湾迷人的景色,邮票的主图则均为挥桨奋进的龙舟健儿。邮票画面再现了赛龙舟夺锦的盛况,洋溢着一片喧腾喜庆的节日气氛。

2004年5月28日澳门特别行政区邮政发行《文学与人物——离骚》
澳门特别行政区邮政于2004年5月28日发行《文学与人物——离骚》,图中主要人物就是屈原,邮票一套6枚,同时推出小型张1枚。
2012年5月22日,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邮政发售“香港节日”特别邮票
“香港节日”特别邮票一套四枚。邮票用色清新悦目,凸显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像端午节这种传统节日已经是延续数百年的民俗,经过多年沉淀,积累下来的文化更是其中的精华。端午节纪念邮票在延续这些精华的基础上,又随着文化的发展加入许多时代的新元素,这些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变迁所留下的深刻烙印。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使其成为了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在方寸间,端午节的习俗,无论是龙舟竞渡还是包粽子、避五毒,还有屈原的形象,甚至楚辞等,都频频出现在邮票上。
说完邮票,让我们再通过邮戳认识一下端午节——

2018年6月18日是端午节,杭州屈原新邮发行纪念戳明信片
当年北京门头沟邮局申请了“京西民俗”临时邮局

门头沟斋堂和石龙两个邮局分别申请了邮资机戳


2020年6月25日是端午节,@热带鱼

2021年6月14日是端午节,@帅虎
着重说说屈原吧,听了几遍南垞博主介绍的屈原,对屈夫子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屈原,不姓屈,而姓芈,是芈姓屈氏。过去是姓氏分开的。他和楚王是同宗同族。屈原的先祖是楚武王的儿子,后来,他们的族人被封到屈地,渐渐就以“屈”作为自己的氏。屈原出生的日子很不一般,是公元前的340年,是寅年寅月寅日,他出生在楚国的丹阳,就是今天的湖北宜昌。屈原的特长是外交和诗歌,他的爱好是读书、戴花、爱楚王。屈原还有一点小洁癖。他很忠诚,护国,爱百姓。屈原家原本是贵族,虽然后来落魄了一些,但依然是贵族,是不愁吃喝的。屈原的父母十分疼爱他,也很重视对他的教育。屈原自己也很爱读书,所以从小他除了平时课堂学习之外,还有很多课外阅读,譬如,《伯夷传》《彭咸传》《诗经》等等,屈原的父亲都一一的满足他。这些古圣先贤的事迹深深的影响着和触动着这颗幼小而纯净的屈原的心灵。所以,大概在屈原儿时的时候,就发过一个愿,此生一定要为了这片故土而生而亡。而他做到了,忠于他儿时发的这个愿望,从未改变。
屈原和楚怀王年轻时曾经是互相信任的好朋友。在楚怀王还是太子的时候,屈原做太子侍读,兰台之上,屈原和楚怀王约定共谋大业。楚怀王即位,屈原便是那朝堂之上舌辩群儒的左徒大人,为了楚国的强国之梦,屈原日夜兼备,废寝忘食。但是,楚怀王开始还好,后来听信了小人谗言,所以屈原的一腔热血换来的却是贬值、流放,还有楚怀王的疏离。在被放逐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一首《抽丝》,他郁郁幽怨的情感象丝线一样一点一点从身体里抽离出来,化成了诗歌,织成了网,使屈原日日过活在叹息之中。
有人说屈原很矫情,解决不了问题就要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吗?实际上,屈原已经用尽了所有可能的方式,他不怕辛苦,无视留言,无惧危险,积极勇敢,对于楚国,屈原从未改变过。屈原在六国游说合纵之时,许多君王向他发出邀请,给的职位甚至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屈原都一一拒绝了。他曾经以《橘颂》自喻,扎根在一片土地上,从此便不再迁移。屈原流放期间,时局时刻发生着变化,六国的合纵也瓦解了,这时候楚怀王想到了还在汉北流放的屈原,就召他回来,后来屈原听说,秦昭襄王向楚怀王发出了会盟的邀请,屈原顾不得禁令在身,重进楚宫,跪在楚怀王面前,声泪俱下的劝楚怀王千万不要去赴约,秦国乃虎狼之国,什么会盟,就是一场骗局罢了,但是公子子兰却认为,“奈何绝秦欢”,所以这次楚怀王再次选择了不信任屈原,去赴了秦王的约,也就是这次,楚怀王再也没有回来。但是这次楚怀王还是血性了一把,他至死都没有答应秦国的那些要求,不知道楚怀王在临死之前会不会想起他和屈原在兰台的时光,那些无数个交心的夜晚,那些为了强大楚国而彻夜交谈的夜晚,那些惺惺相惜,彼此信任、彼此欣赏的时刻,不知从何时起,被那些流言污水冲的当然无存了呢。
小小的粽子里,包裹着一个民族的家国之思。
这是我们家乡的粽子,是圆锥形状的,除了老家还真没见过哪儿有这样子的。这是老家的表妹包的粽子,妈妈说,能码成这样也真是不简单,这是个技术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