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一锅乱炖•美味可口 |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扳起指头数数,我进桐乡水司整整20个年头了,工龄与浙江水协同岁,也算有缘吧。岁月如歌,当初进水司时正值弱冠之年,如今两鬓染霜,步入“不惑”。20年来,浙江水协一步步壮大,从当初只有供水、节水会员,后来又发展了污水厂会员,如今又有供水设备生产厂商加盟,开全国之先河。回首20年,我见证了桐乡水司发展的历程,见证了浙江水协壮大的经过,见证了《浙江水报》成长的,我本人虽然无所成就,但无怨无悔,因为“一路上有你”。
还记得20年前,在一条叫做“混堂弄”尽头,我第一次认识了我的水司。一座二层的办公楼,三层的化验楼,再加上一座高耸的水塔,组成了水司的办公场所,职工仅20多人,年供水只有数百万立方米。弹指一挥,如今水司拥有漂亮的办公大楼,省优秀水厂——果园桥水厂日供水能力15万立方米,是全国第一家采用深度处理工艺的水厂,职工100多人,年供水达到3000多万立方米。今非昔比,水司的一步步发展壮大,离不开供水人的艰苦拼搏,凝聚了两代供水人的辛勤汗水。而我作为水司的一名员工,记录并讴歌这段创业史,责无旁贷。
本人别无专长,耍笔杆子是我的爱好。刚进水司时,领导交给我一个任务,一个月之内编写出一本《水司发展史》。我一下子犯懵了,一没有现存的资料,二从来没有写过这类文字,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任务,谈何容易?但我没有气馁,资料缺乏,我就寻访当事人,不厌其烦地做笔录,收集资料,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成功地编写出《水司发展史》。有了这个基础,我后来还参与了《嘉兴城镇》、《桐乡城建志》等书的编撰工作,受益非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浙江水报》创办之初,我成了《浙江水报》第一批通讯员。17年来,《浙江水报》的通讯员如走马观灯,换了一茬又一茬,第一批通讯员中也仅有魏光华、戴加力和我等少数几个还在默默耕耘,坚守阵地。都说动笔杆子是件苦差使,白天工作已经够累了,晚上回家还要挑灯写稿子,但能够看着《浙江水报》一天天长大、成熟,我们就是吃再多的苦受更多的累也愿意,因为“一路上有你”。
翻开我的剪报本,数百篇报道桐乡水司的文章整齐地粘贴着,按年代排列一下,俨然就是一部水司发展史。风雨兼程辉煌史,水司伴我写作路。在庆祝浙江水协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里,我翻开稿件剪贴本,看着一篇篇关于水司的文章,思绪飞扬。这数百篇稿子虽然不起眼,甚至微不足道,但它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水司近20年的发展历史。如今虽然成了市规划建设局机关刊物的编辑,但我仍然时刻关注着水司的发展,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缘分。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说,“辉煌历程,有我同行”。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桐乡供水史又谱新篇章,由桐乡水司、崇福水厂、乌镇水厂、石门水厂和污水处理公司组建的桐乡市水务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供水、自来水、污水、安装、服务五大子公司,汇集成一艘桐乡水业的航母,扬帆起航,驶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