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巴山旧事》赏析

(2012-01-28 10:02:40)
标签:

文化

书评

分类: 影评书评

http://img30.ddimg.cn/25/29/22451740-1_e.jpg

记得我第一次看到《巴山旧事》的时候是在现在网上,那时我略读了开头,觉得作者文笔不凡,描写细致不说,情节是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可惜一直碍于工作的原因,我无暇拜读。如今工作宽松了不少,使我能静下心来,品读先生大作。原本,我想边读边评,但又觉不妥,好书需慢慢品读,否则必难解其中味。

首页开场白,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个热闹非凡的场景,读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满载游客的画舫,离开隔河岩大坝码头,驶进碧水云山之间,开始了我们向往已久的寻根朝祖之旅。”“我们”二字,显得自然、亲切,一下子就把读者拉近了。

随后一段写景也是独具匠心,有声有色,富诗意。大人小孩围观山花子表演一段更是活灵活现,作者善用镜头之笔描写热闹场面在此我忍不住想问曹先生是否写过电影剧本?

第一章神秘的朝圣者,开头段写景如诗如画武陵山脉的巅峰地带是一派莽莽的高荒,高荒之上峭拔的峰尖,或如刺天长剑,或如锋利的斧锷,陡峭的岩壁反射着天光的惨白……”短短一百来字,就把整座武陵山的险峻写得淋漓尽致,可见,作者写景犹如灵动的镜头变换自如。只是第六段,“果然”二字放在段首,颇为费解。另外,第十一页倒数第三段,“保持着高度警惕”,此句前是否加上“时刻”二字更好。——这是我的一点愚见,先生莫笑。

第二章朝廷秘史此章可用四字概述渐入佳境!尤其当我读到雍正帝谕旨吴学士探查容美土司这一情节,不觉眼前一亮,也暗暗地替曹先生捏了一把冷汗。殊不知中国读者特有专研历史的癖好,谁要是写偏记错了,恶评如潮不说,骂声更是一片接着一片。但继续深读下去,我就豁然开朗,手不释卷了。原来我是替高手抹汗,瞎操这个心了。

曹先生在《跋》中写道:“他将一生的崇拜写成了《巴山旧事》”。他之所以写作此书也是因为崇拜鄂西大山。作者以饱含情感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巴山的文化、风土和人情,以严谨的写实态度为我们叙述了一段惊天动地的历史传奇,以满腔的热忱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巴山旧事》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而是一个灿烂的文化,一种不屈不饶的精神,正如作者所说,巴方舞者是土家民族的形象,他不是简简单单代表某一人物或某一族类,而是“虎炳华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读者通过此书可以看到生长在大山里的土家人的生活、习俗、信仰,以及他们淳朴的民风。深读下去,仿佛自己也深入到大山里,和土家人民一起风风雨雨,悲喜交集;一起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聆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同时,感受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作者通过两代人的恩仇,通过一段改土归流的历史传奇,通过一份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的生死爱情,让读者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巴山旧事》人物性格鲜明。作者为每个人物倾注了丰富的情感,每个人物跃然纸上,活灵活现,仿佛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仿佛读者看到了听到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王爷的暴虐残忍,王头领的野蛮凶残,大相公的无耻荒淫;凶神恶煞的家丁,阴险诡诈的巫师,行侠仗义的巴方舞者,敢爱敢恨大山女人;勇敢无畏,力大无穷的田虎;憨厚、胆小的牛娃子,聪慧、善良、美丽的丹妹姑娘,等等。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尤其当我读到丹妹毅然走向油锅赴死的情节,不禁潸然泪下。

《巴山旧事》结构严密,整本书围绕“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来讲述的。书中多次提到“改土归流”是民心所向,奴隶制度的千重压迫必然要走向衰亡,这不正说明了新体制必然代替旧体制吗?一切奴役人民的制度最终要埋在历史的巨轮之下,最终要走向灭亡,这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即使是雄踞百年的土司王朝也注定逃脱不了被毁灭的命运。尽管他们无所忌惮,掳掠打杀山民,强抢民女行使初夜权,为所欲为,丧尽天良,不过就在他们大吃大喝,得意忘形的时候,丧钟也已为他们敲响了。直到最后时刻,他们还不觉悟,还在做垂死挣扎,结果是伏法了,可这是用无数土家人的鲜血换来的。土司王爷和家丁面对满山愤怒的山民,颤栗不止,却又心存侥幸,妄想重整旗鼓,企图再以武力镇压民众。这不正说明了他们恶贯满盈,却还在苟延残喘吗?其实,他们早无回天之术了,这是历史的进程,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一种人心所向的必然趋势。

作者善用象征手法,书中多次提到白虎。白虎是正义的化身,象征着勇敢、自由的精神。另外,天灯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光明,代表着自由,代表追求自由的崇高精神。这光明的天灯不仅照亮了黑暗,还照亮了土家人民的心。丹妹的英勇就义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奴隶制的结束,象征着自由的开始。

此外,引经据典也是作者善用的写作手法,尤其在不妨碍故事情节的条件下,适当引用可增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或者加深对某一事物的印象,但是引用多了,就会造成中断情节的坏处,反而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可曹先生却能收放自如,恰到好处,可见文学造诣之深,不得不令人叹服。

《巴山旧事》的美学探讨:自然美、人性美和语言美。狂野奔放的土家舞蹈,风景如画的武陵山脉呈现出一种自然的美。王爷的残暴,丹妹的善良,一个是魔鬼,一个是天使;家丁的凶恶,乡民的纯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丑恶的嘴脸和善良的心灵,这是美与丑的比较;抢杀掳掠的土司家丁,行侠仗义的巴山舞者,这是善与恶的较量。这种人性美震撼读者心灵的同时,也让读者享受到了美的盛宴。诗意的言语,优美的山歌,一次次让我回味无穷,手不释卷。仿佛那时那地,我也听到了丹妹动听的歌声:

石榴开花叶儿青,

郎把真心换姐心。

不学灯笼千只眼,

要学蜡烛一条心,

杨柳春风万年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