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感恩央视屁股蛋道德枷锁青春裤腰知恩不报文化 |
分类: 矮人看戏 |
年初雪灾中,并不富裕的农民刘吉桂救助了44名乘客,其事迹一度“感动了中国”。近期,央视《对话》栏目想邀请受助者到节目现场见恩人,但却无人到场,栏目编导便在手记中指责这些人“不懂感恩”。可知情有网友称,其实这些受助者早就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谢过恩,“他们只不过是没有答应参加央视的节目而已”。(4月1日《南方都市报》)
几何时,感恩成了一个敏感话题。因为,不久前那场关于“受助不感恩”大讨论的吵杂之声还犹在耳旁。实际上,感恩应该是个十分普通的话题,每个土生土长的喝黄河长江水长大的人,谁没有被“知恩图报”撞过青春的裤腰?
但在我臃肿的脑壳里,关于感恩的记忆应该能追溯到儿时的裤腰,也是与暧昧的屁股蛋密切相关的。儿时我住在乡下,我的屁股蛋经常被爷爷的脖子暖得热烘烘的,但也有冰凉冰凉的时候——比如我恃强凌弱时、偷鸡摸狗时、有奶便是娘时,还有就是“知恩不报”时。其实,当时所谓的“知恩不报”也不过是我吃了别家的东西(馍馍、地瓜干之类)却不给人家正眼或好脸色看,于是首先遭殃的就是我那可怜的屁股蛋——不是巴掌印就是柳条痕,在家教极严的爷爷眼里,我这种白眼狼是绝不能宽恕的。于是,在巴掌和柳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让我至今铭刻于心。
知恩图报是美德也是良训,相信大多数人都能信手拈来诸多与此有关的词句,如“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但为何时下与感恩相关的话题却屡屡制造爆炸效应呢?原因有很多,就拿央视《对话》栏目所遭遇的这起“感恩门”来说,其实个中原因还是能理清的,也是“有情可原”的。
从表面来看,44名受助乘客竞无一人上央视拜谢曾经的恩人,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起恶性的“受助不感恩”事件,但事情果真如此吗?就像据知情人所透露的那样:“其实这些受助者早就在湖南卫视元宵晚会上谢过恩,如今他们只不过是没有答应参加央视的节目而已。”如果此事为事实,那么我就不得不发出疑问:感恩,需要拜谢多少次?是不是说每个采访此事的媒体要求受助者“配合”,他们就得无条件地非配合不可?是不是说央视一出面,受助者就非给“面子”不可?是不是说受助者一旦受了“滴水之恩”,此后就得随时应承着媒体的感恩“骚扰”?是不是说受助者因生计所迫一时未能及时配合媒体的活动,就应该背上耻辱的十字架?
的确,媒体应该大力弘扬知恩图报这一主旋律,也应该让施助者随时持久地体会到来自“好人有好报”的温暖,但是,受助者的肚子也是“娇养”的,哪顿不吃它不闹意见?谁说受助者为了生计不需要南奔北跑、东流西浪?说实话,“恩”,谢都谢过了,一而再再而三地拜谢必要吗?所谓:好话说三遍鸡狗还不待见呢。
所以,不要轻易给别人扣上“不懂感恩”的帽子,这会让受助者那颗原本感恩的心“冰凉冰凉”的。更何况,施助者是不是真的需要受助者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跪拜”呢?如果蜂拥的媒体最终把受助者和施助者都搞得疲惫不堪、唉声叹气,那么如此出力不讨好的“弘扬正气”之举还是不搞为妙。
终于有人说了句公道话:“总不能整天什么事不干就参加各种节目吧?”受助者不日夜念叨感恩之言不代表没感恩之心,受助者不参加央视的节目也不表明“不懂感恩”,其实央视这位心有“怨气”的“领导”应该多下基层了解一下老百姓的实际生活——天上的馅饼从来都没落到老百姓的锅里过!
感恩不是枷锁,媒体无权也不应把感恩变成一副冠冕堂皇的道德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