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华文化标志城祭孔大典济宁曲阜文化 |
济宁欲建“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消息刚传出,就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慷慨地说,这是“假文化之名义,行商业之实际”;有人激昂地说,这是纯粹的“地方利益假借国家名义”。
曲阜欲建中国的“文化副都”的提案刚提交,就像竹竿捅了马蜂窝。有人痛心地说,“300亿该换多少土豆啊”!有人疾首地说,“办奥运才花了多少亿”?
说实话,即便众人摇晃着大脑袋、忽闪着小眼睛、颤抖着两嘴唇、胁迫着大腿根、挥舞着小腿肚为此争论得面红耳赤、花容失色、天昏地暗、翻江倒海、地陷天塌也没用(http://view.news.qq.com/zt/2008/wenhuacheng/index.htm),因为在众人卯足了劲儿甚至欲死命阻建“中华文化标志城”之时,或许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之前发生过的一些更为关键性的问题: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起、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人大代表提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现代课堂开讲四书五经……尤其需要指出的是,2006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56年),曲阜连动全球各地祭孔,央视还全程直播了这一祭孔大典。
时至今日,谁能阻止“孔子热”?如果众人不能有力地阻止“孔子热”局面的继续膨胀,那么阻止“中华文化标志城”的筹建最终只会是螳臂挡车之举而已。牵牛要牵牛鼻子,如果众人一方面凑热闹于“孔子热”的行列之中,另一方面又义正严词地扛着反对的大旗,是不是多少有点两面派的倾向?
文化有两种,一种是象征性的,一种是规范性的。祭孔显然是一种“象征性”的文化,“中华文化标志城”更是这种“象征性文化”的延续。仅仅如此而已,何必动怒?!
其实,众人争议此事的焦点好像不在文化城的建或不建上,而是在于那“300亿”的“大手笔”之上。假如(当然,世上原本就不存在假如),中华文化标志城最初的预算只是300万(抑或是300大洋),还会不会引起今日之口舌激辩?
我想,考虑清楚了一些“问题”——比如如何限制祭孔大典等——之后,人们的脑袋可能就不会再摇晃,小眼睛也就不会再忽闪,嘴唇也就不会再颤抖,大腿根也就不会再被胁迫,当然,人们也就不会再为此口干啦。
或许,孔子真的会喜欢“中华文化标志城”也说不定——有个安身之所谁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