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沙祖康讲话比较冲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改变风格 |
以前,我喜欢沙祖康,因为他“讲话冲”;现在,我喜欢潘基文,因为他认可了沙祖康“讲话冲”的风格。
30岁以前,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如何说话本来是很随便的一件事。但30岁以后,残酷的现实教育我,这绝对不是一件“很随便”的事情!特别是当一个人面对另一个或多个有厉害关系的人时——轻者,你会失去一位朋友;重者,你是用自己的“个性”在给自己难得的人际关系埋地雷!
当官不比布衣,所以,“为官应该先从学会如何说话开始”。沙祖康的“官”当得不小——冲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难得的是他保留了自己“讲话冲”的风格。或许,沙祖康会因此而遇到重重阻力,但谁又能保证他温情脉脉地讲话就能仕途风顺呢?故,与其委屈自己的嘴巴,莫如秉承自己的一贯风格——讲自己的“冲”话,让别人难受去吧!
一个萝卜一个坑。沙祖康这根萝卜能在联合国占据副秘书长这个坑,绝非浪得虚名。既然大家当初都认为他是一根好萝卜、大萝卜,我想,如今的人们对他这根大萝卜所占据的大坑也一定不会十分介意吧?故,与其放弃大坑而委屈自己,不妨用“冲话”再把自己坑刨得更大些。
萝卜因坑而活,人因能言、敢言而存世。反过来想,即使你自认为是一根又大、又鲜、又好的萝卜,如果没有了自己的坑,不也郁闷得腰疼?故,与其让别的赖萝卜后来居上占了好坑,莫如趁自己现在占着个好坑而玩一把“自恋”。
更何况,“坑”常有而萝卜不常有。虽说沙祖康现在作为联合国官员的身份,不能老以“中国人的代表”的架势讲话,但老沙毕竟是中国人哪,说话得有咱龙的传人的精神劲儿不是。所以,龙的传人既然有机会占了这个坑,那就得让这个坑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和价值。故,与其日后因回想起当初的“不言”而惭愧,不如现在“讲话冲一点”,把事情“办得扎实一点”,也把坑“刨得更大一些”。
坑有大有小,有人可以让大坑变小坑,亦可让小坑变大坑。因此,坑大坑小,全在人的态度,而这态度就是用嘴巴来体现的。看来,坑实在是个奇妙的东西,而讲话冲或不冲的嘴巴更是个奇妙的器官。
只是,大多人只对那奇妙的坑感兴趣,而往往忽略了自己或清秀或沧桑的脸上还有一张更奇妙的嘴巴。当然,如何发挥嘴巴的奇妙之境是有艺术空间的,这往往需要用跟头甚至是皮开肉绽来换取。
总起来说,沙祖康是一根大萝卜、好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