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朝阳一校以方便学生记作业为由开设了短消息群发服务“家校通”,校方称主要目的是方便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不过家长对这样的“服务”有些反感:如果点对点地与家长进行短信交流可以接受,但是这样“广而告之”的行为却令人难以接受。同时改校还涉嫌高额乱收费:权威数字表明,朝阳一校在校生3010人,除了一年级新生大约500人,该校收取“家校通”的总金额约37.5万元。
沈阳一校利用手机短信这一高科技手段与家长沟通,既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又显示了学校教育好孩子的诚意和决心,这本是一件让家长感恩戴德的好事,但实际情况却是:不是一般得差!为何?据悉,“家校通”开通后,多数学生家长的手机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同学今天的数学测验非常糟糕、×××同学由于什么原因被扣分”等内容,甚至还有“今天放学后需要留校的有×××同学……”。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家校通”本身是收费的,家长愿不愿意先不说,每天一条甚至多条短信给家长造没造成不便也不说,单就该校“利用短信群发功能向家长发布表现较差学生的真实姓名”这一做法,就显示出学校管理者在操作此事上的“幼稚”之处。
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把“自尊心”当口头禅挂在嘴上?如此不计后果地作为,难保孩子看到后不会“出事”。其实,某个孩子调皮捣蛋了,学校如果采取“点对点”的方式与其家长进行短信交流,家长一定能从管理者这种辛苦付出之中读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来,家长因此而感激涕零也说不定。但是,某个学生“捣蛋”了,学校却采取“广而告之”的行为把这种信息群发给学校几千名学生的家长,这是哪门子的管理?说重点,这简直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教育败笔。
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犯点错误在所难免,教育者采取何种教育方式让其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之,这是学校最基本的管理义务和责任。虽说现在的孩子管理起来实在是难,家长也不是个个都配合学校的管理教育,但学校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你能推脱得了?
学校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如何“照单抓药”、如何长久坚持是个现实问题;更何况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制度还要适可而止的变通,以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付出超乎常人相像的辛勤汗水和心血。当然,学校如能与家长建立一个“统一战线”共同解决之,那是最好不过了,但“统一战线”能采取这种群发“公告”的方式来搞吗?如此一来,引起家长们的普遍不满也在情理之中。
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个别学生应该个别对待。显而易见的是,用群发短信批评学生的方式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教学本身以及以后的管理没有丝毫益处。但沈阳一校为何还推出这一“貌似含金量很高,实则劳民伤财”的高科技管理方式呢?窃以为,原因无怪乎两条:一图省事,二贪银子。
面对“群发短信”这一管理方式的潜在或明显的弊端,沈阳一校的管理者不会不知道,管理高层甚至还可能为此争论过,但沈阳一校最终坚持如此操作,我能相像到的最浅显的一个原因在于图省事: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反正我把孩子的劣迹及时通知给你家长了,管不管、配不配合就看你家长了,别等出了事再“狗咬吕洞宾”。在此事中,家长对于学校通知的及时与否,貌似挑不出骨头来,但对学校把自家孩子的错误群发给毫不相干的家长们知道这件事,貌似能挑出个大大的骨头来:这是“教育照会”呢,还是“审判大会”?此事的害处大的方面不敢说,但若长此以往,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会因此而变得冷漠是可以预见的。高科技手段是方便人的,而不是“作贱”人的。
第二种原因貌似贪银子。“家校通”虽然每年仅仅150元,但“有什么特别重要的问题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就像某位家长所说:在没有使用短消息前,家长们也都能够如愿地和老师、学校进行沟通,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的表现也能及时了解。尽管150元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不是大数目,但积少成多,几千位学生家长的“小数目”累加起来就是大数目——权威数字表明,该校收取“家校通”的总金额约37.5万元。如此一笔钱虽不能说是巨款,但也足够改校的管理者另开一个小金库了,至于其用途,当然是自己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教育管理无论以那种方式来搞,一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二不能推卸责任,三不能图财害命……但反观沈阳一校“群发短信批评学生”这一管理方式,其出发点和效果貌似都令人怀疑。
沈阳一校利用手机短信这一高科技手段与家长沟通,既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又显示了学校教育好孩子的诚意和决心,这本是一件让家长感恩戴德的好事,但实际情况却是:不是一般得差!为何?据悉,“家校通”开通后,多数学生家长的手机里几乎每天都会出现“×××同学今天的数学测验非常糟糕、×××同学由于什么原因被扣分”等内容,甚至还有“今天放学后需要留校的有×××同学……”。
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家校通”本身是收费的,家长愿不愿意先不说,每天一条甚至多条短信给家长造没造成不便也不说,单就该校“利用短信群发功能向家长发布表现较差学生的真实姓名”这一做法,就显示出学校管理者在操作此事上的“幼稚”之处。
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把“自尊心”当口头禅挂在嘴上?如此不计后果地作为,难保孩子看到后不会“出事”。其实,某个孩子调皮捣蛋了,学校如果采取“点对点”的方式与其家长进行短信交流,家长一定能从管理者这种辛苦付出之中读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来,家长因此而感激涕零也说不定。但是,某个学生“捣蛋”了,学校却采取“广而告之”的行为把这种信息群发给学校几千名学生的家长,这是哪门子的管理?说重点,这简直是一种极度不负责任的教育败笔。
处于求知阶段的学生犯点错误在所难免,教育者采取何种教育方式让其尽快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及时改正之,这是学校最基本的管理义务和责任。虽说现在的孩子管理起来实在是难,家长也不是个个都配合学校的管理教育,但学校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你能推脱得了?
学校管理是个系统工程,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出来后,如何“照单抓药”、如何长久坚持是个现实问题;更何况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有时候制度还要适可而止的变通,以利于问题的解决。所有这一切都需要管理者付出超乎常人相像的辛勤汗水和心血。当然,学校如能与家长建立一个“统一战线”共同解决之,那是最好不过了,但“统一战线”能采取这种群发“公告”的方式来搞吗?如此一来,引起家长们的普遍不满也在情理之中。
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个别学生应该个别对待。显而易见的是,用群发短信批评学生的方式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教学本身以及以后的管理没有丝毫益处。但沈阳一校为何还推出这一“貌似含金量很高,实则劳民伤财”的高科技管理方式呢?窃以为,原因无怪乎两条:一图省事,二贪银子。
面对“群发短信”这一管理方式的潜在或明显的弊端,沈阳一校的管理者不会不知道,管理高层甚至还可能为此争论过,但沈阳一校最终坚持如此操作,我能相像到的最浅显的一个原因在于图省事: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反正我把孩子的劣迹及时通知给你家长了,管不管、配不配合就看你家长了,别等出了事再“狗咬吕洞宾”。在此事中,家长对于学校通知的及时与否,貌似挑不出骨头来,但对学校把自家孩子的错误群发给毫不相干的家长们知道这件事,貌似能挑出个大大的骨头来:这是“教育照会”呢,还是“审判大会”?此事的害处大的方面不敢说,但若长此以往,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感情会因此而变得冷漠是可以预见的。高科技手段是方便人的,而不是“作贱”人的。
第二种原因貌似贪银子。“家校通”虽然每年仅仅150元,但“有什么特别重要的问题值得如此兴师动众”?就像某位家长所说:在没有使用短消息前,家长们也都能够如愿地和老师、学校进行沟通,家长对于孩子在校的表现也能及时了解。尽管150元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不是大数目,但积少成多,几千位学生家长的“小数目”累加起来就是大数目——权威数字表明,该校收取“家校通”的总金额约37.5万元。如此一笔钱虽不能说是巨款,但也足够改校的管理者另开一个小金库了,至于其用途,当然是自己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了。
教育管理无论以那种方式来搞,一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二不能推卸责任,三不能图财害命……但反观沈阳一校“群发短信批评学生”这一管理方式,其出发点和效果貌似都令人怀疑。
文章引用自:http://news.sohu.com/20061211/n246951396.shtml
前一篇:取消龙形象,误读OR无聊?
后一篇:催熟的果子好看不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