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大四的女孩,因迟迟未找到工作,现有意与即将毕业的帅哥们儿进行资源互补,如能帮我们与你们一起解决工作问题,我们愿与你们进一步联系,也可以考虑确定恋爱关系。有意者请发 E-MAIL、电话联系或面谈(酬金面议)。”一些没找到工作的女大学生为了尽快找到工作,便采取这种合作的形式与男大学生“突击”谈恋爱。(《时代商报》讯)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求职难”的话题一再升温。当事者为之疲惫憔悴,旁观者为之头晕眼花。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都表示单独的女生求职不考虑,只有在男生签约的条件下,才可以考虑接受由这位男生“推荐”的一位女生。如此的求职就职现象早已不稀奇,面对门槛越来越高的工作,大学生在选择传统的求职方式屡屡受挫后,一些“另类”的求职方式就随之粉墨登场。
比如,工作未找美容先行——把单眼皮割成双眼皮、牙洗了又洗、鼻子隆一次不行来两次、皮肤黑的来个美白护理、声音沙哑的当然要做“声音美容”、形体胖的还要“享受”针灸按摩……
如果说被动过手脚的“漂亮的脸蛋和婀娜的身段”是求职“法宝”的话,那开头提到的“突击恋爱”就有点“寄生”的味道了。无庸讳言,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一部分女生把就业的希望“寄生”在男生身上确属无奈之举,但若此风一旦被“普及”的话,那苦苦挣扎于自立道路上的女生们以后又何谈所谓的自强?在求职的道路上被歧视已久的女大学生们,如今又要“傍”个男生来找工作,无奈至此,夫复何言!
如此,我们不得不一声叹息。一个家庭如何走出困境?道路也许有很多,其中的一个事实是:送子女上大学几乎是最普遍的希望所在。然而,越来越多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完成学业后却找不到一个饭碗,更别谈工作后再反哺为之穷困潦倒的亲人了。
有人说,高校毕业生都快成了被甩卖的压仓货了:600元的本科生,1000元的硕士生,1400元的博士生,成了中国现行教育体制下的一大奇观。以往自诩为社会的精英的大学生们,脸上的棱角也被求职难打磨的圆润无比。物以稀为贵,精英的大众化,决定了“精英也普通”。也许,这也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大学生能否承担起被社会进步转嫁了的这种责任?
贱卖,流浪,以致疯癫、跳楼、杀人等极端个案的一再出现,已经把原本令人羡慕的受高等教育的高智慧者涂鸦的面目全非。同时,求职市场也与旧货批发市场几乎划上了等号——用人单位横挑鼻子竖挑眼,应聘者委曲求全勾心斗角……
固然,现实逼迫着如今的毕业生要低下头、放矮身架、放平心态,但也许掌握着他们命运的政府部门以及用人单位,需要做得就更多更多。也许,这些浅薄的文字太肤浅也太感性,但现实又如何让我们冷静的了,成熟的了,大度的了?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大学生群体的尴尬,还不如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尴尬。
又一个求职高峰期就要到了,焦头烂额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应对这场人生的大决战?一种新的观点新鲜出炉: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也许,毕业生尤其是家长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对于就业难来说可能是一种明智之举,但更广泛的就业机会被提供出来也许更是一个迫切问题。一个篱笆三个桩,篱笆就像形势大好的就业安置局面,学生、政府和单位就如其中的一个个木桩,如果只是大学生这根“桩”放低了筹码,而政府这根“桩”依然回天乏术,单位依然戴着有色眼镜的话,篱笆永远没有风景独好的时候。
或许,大学生们有个奢侈的愿望:干个不错的工作,然后自由自在地谈场手拉手的恋爱……而不是在被求职“意淫”的情况下,别别扭扭、强作笑颜地谈一场没有感觉的左手握右手的恋爱……
前一篇:何洁不知努尔哈赤,奇怪吗?
后一篇:好好博客,天天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