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时代的南郭先生
2024-07-30 17:51:19
知识付费时代,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显然手握足以谋生的知识是少数。没有怎么办?先创造需求,再总结方法。他们有一套不容易找出破绽的却总觉得有问题的逻辑。他们有一大批人很努力的不断完善、迭代课程体系,力求自圆其说。而我们简单旁观,自然不能匹敌。所以匹敌的策略就是好好想想。比如最近听到的一个付费课程,学员讲了一个例子:
小饭馆吃饭吃出虫子,觉得恶心却没有和店家沟通,是另一种不舒服。“导师”的解读是,这位学员具有某某种“才干”,可以体谅老板的不容易;另一种“才干”预计到了可能会发生的矛盾,并计算:起因不是一件大事,闹矛盾坏了情绪伤了和气不值当;最后选择忍气吞声,大不了下次不来了。最后还有一种“才干”,制造了不甘。
在小怪看来情况很简单,就是学员害怕冲突。这个害怕源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即在将要发生的冲突中,对方会如何回应?我方又该如何据理力争?我方的诉求是什么?底线是什么?对方的软肋是什么?底线是什么?小孩子害怕陌生的环境,不敢于陌生人交流,也是这份对未来的不确定。而解决的办法,学员选择终止这个未来,可是内心又觉得不妥和委屈。
两种解释没有正误之分。但“导师们”自创了一种逻辑体系,就好像他们推到了牛顿建立的大厦,兴师动众的新建了一个新的大厦,只为修正牛顿力学的一点瑕疵。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修正。但这样就不能赚钱了。而消费者需要摒弃固有的观念,重新接受一套新体系,其无形成本也是很高的。潜意识会抗拒,所以难学,所以就要不断的付费继续精进。这是他们的商业逻辑。
在这个故事中,“才干”是他们创造的新概念。在小怪看来本应该是“特点”。注意,特点是中性词,而“才干”是褒义词,暗示这个“特点”可以帮助到你。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倒是不错,只是不要拿来误导。
笔者另外看到有的培训人出书。说只有知识输出才能把时间多次卖,是最高效的。还是一样的套路,稍加分析可知,绝大多数人没有特别的思想,其书肯定卖不出去。他们不过是帮助学员把文字印刷成册,让人有成就感,而不管销售。极少数销量不错的,就成为他们的广告。市面上那些没有营养的轻阅读大约就是出自这些机构之手。
另有一个培训是培养导师,就是学员学完了可以学以致用,再去教别人,学费就可以挣得盆满钵满。真的会有大怨种相信自己学这段时间就可以和老师抢生意了?这么多学员毕业,这么多竞争对手,狼多肉少的局面可以获得那么可观的收益?那些成功的案例多少是这家培训机构的功劳,多少是学员自己的努力多少,是恰好站在风口?就像教人成功的成功学大师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写了这么一本书。
诚然,里面也有货真价实的知识,但低垂的果实早已被摘,早已传播到处,所以极其便宜。推荐看一手资料。而有些人喜欢换其汤不换其药,加价出售,要小心正统知识换了个皮囊被别有用心之人招摇撞骗。
最后是迎合消费者还是教育消费者的矛盾。乔布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选择后者,而大多数商人会选择前者。就像人们常说“父母那么重要的职业却不用考证”,他们总是先行者般的填补空白。但换一个角度,是否父母这样的职业自我摸索才是最好的学习?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具体方法不是放之四海皆准,抽象策略几句话也就讲清楚了,成不了一门课程。
知识付费时代的南郭先生
知识付费时代,很多人都想分一杯羹。显然手握足以谋生的知识是少数。没有怎么办?先创造需求,再总结方法。他们有一套不容易找出破绽的却总觉得有问题的逻辑。他们有一大批人很努力的不断完善、迭代课程体系,力求自圆其说。而我们简单旁观,自然不能匹敌。所以匹敌的策略就是好好想想。比如最近听到的一个付费课程,学员讲了一个例子:
小饭馆吃饭吃出虫子,觉得恶心却没有和店家沟通,是另一种不舒服。“导师”的解读是,这位学员具有某某种“才干”,可以体谅老板的不容易;另一种“才干”预计到了可能会发生的矛盾,并计算:起因不是一件大事,闹矛盾坏了情绪伤了和气不值当;最后选择忍气吞声,大不了下次不来了。最后还有一种“才干”,制造了不甘。
在小怪看来情况很简单,就是学员害怕冲突。这个害怕源自于对未知的恐惧,即在将要发生的冲突中,对方会如何回应?我方又该如何据理力争?我方的诉求是什么?底线是什么?对方的软肋是什么?底线是什么?小孩子害怕陌生的环境,不敢于陌生人交流,也是这份对未来的不确定。而解决的办法,学员选择终止这个未来,可是内心又觉得不妥和委屈。
两种解释没有正误之分。但“导师们”自创了一种逻辑体系,就好像他们推到了牛顿建立的大厦,兴师动众的新建了一个新的大厦,只为修正牛顿力学的一点瑕疵。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原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修正。但这样就不能赚钱了。而消费者需要摒弃固有的观念,重新接受一套新体系,其无形成本也是很高的。潜意识会抗拒,所以难学,所以就要不断的付费继续精进。这是他们的商业逻辑。
在这个故事中,“才干”是他们创造的新概念。在小怪看来本应该是“特点”。注意,特点是中性词,而“才干”是褒义词,暗示这个“特点”可以帮助到你。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倒是不错,只是不要拿来误导。
笔者另外看到有的培训人出书。说只有知识输出才能把时间多次卖,是最高效的。还是一样的套路,稍加分析可知,绝大多数人没有特别的思想,其书肯定卖不出去。他们不过是帮助学员把文字印刷成册,让人有成就感,而不管销售。极少数销量不错的,就成为他们的广告。市面上那些没有营养的轻阅读大约就是出自这些机构之手。
另有一个培训是培养导师,就是学员学完了可以学以致用,再去教别人,学费就可以挣得盆满钵满。真的会有大怨种相信自己学这段时间就可以和老师抢生意了?这么多学员毕业,这么多竞争对手,狼多肉少的局面可以获得那么可观的收益?那些成功的案例多少是这家培训机构的功劳,多少是学员自己的努力多少,是恰好站在风口?就像教人成功的成功学大师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写了这么一本书。
诚然,里面也有货真价实的知识,但低垂的果实早已被摘,早已传播到处,所以极其便宜。推荐看一手资料。而有些人喜欢换其汤不换其药,加价出售,要小心正统知识换了个皮囊被别有用心之人招摇撞骗。
最后是迎合消费者还是教育消费者的矛盾。乔布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选择后者,而大多数商人会选择前者。就像人们常说“父母那么重要的职业却不用考证”,他们总是先行者般的填补空白。但换一个角度,是否父母这样的职业自我摸索才是最好的学习?因为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具体方法不是放之四海皆准,抽象策略几句话也就讲清楚了,成不了一门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