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携手sun掀起业界波澜,重新勾起人们对企业垄断问题讨论。
人类能够通过学习获取祖先的经验,而动物更多的依赖遗传,这是人类文明能够辉煌的重要原因,有了公共知识体系,人们可以尽量避免空耗精力来进行所谓“重复发明同一个车轮”的工作。
“重复发明同一个车轮”,从软件的角度看,就是重用已存的知识或者产品。“重用”具有不同层次的应用水平,并不是简单的能不能的事。
在组件技术还不普及的时候,人们重复使用已经存在的知识产品的办法是源代码移植,比如:把一种C编译环境下的C语言源代码移植到另一种编译环境下。在代码移植的时代,程序员水平评估中有一项指标就是程序可移植性,因为它代表了你的知识是否能够被多次使用。
连接库技术和组件技术的发展,软件人员可以在二进制代码级重用已经设计好的功能模块,重复使用的程度要比源代码高,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复用水平越来越高。
通过不“重复发明同一个车轮”,避免浪费资源重复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比较难,因为提高重用水平需要很多的额外工作,又受制于当前的技术环境,还可能对性能和功能甚至知识产权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在组件技术不普及的时候你只能从源代码上做文章,此时一些非通用的函数最好不用,而且需要多方面考虑不同编译环境的差别,快捷性的双刃剑还降低了软件产品过多利用了中间件后被仿制的门槛。
标准化是提高“复用”水平的办法,上街买到的毫不相关两家公司的灯泡和灯座能够良好工作受益于标准化。Java提倡的“一次编写随处运行”,是一种技术标准,为重用提供了二进制代码级的平台,尽管“一次编写随处运行”目标的真正实现还很遥远,但标准化工作对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轻快的用鼠标通过web天南海北神游网络的时候,或许忘记了,上个世纪,一张软盘拷贝的文件能够被两台以上的计算机识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基于技术走向统一标准的趋势,是不是表明,未来互联网将是一家公司的天下,或者说会被一家公司垄断?
从互联网的本身特征来看,互联网是一个容易产生寡头的地方,软件的复制成本低廉和增加服务客户的成本低廉,非常适合大规模经营,实际中的IT业界,只有第一第二,难见第三第四也印证了寡头趋势的说法,不过这并不足以说明互联网将是一家公司的天下。
IT业潜在的规模趋势,却没有消灭企业间的分工。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产业分工越细致,在IT业中也不例外,只不过越发达的纵向分工越明显,微软能够近乎垄断桌面而无需生产一台PC就源于这种纵向的分工。
企业存在于环境中,为了适应环境中的突发因素,企业规模扩大需要的非生产性管理成本会加速上升,企业到了规模产生的效益增加不能超过管理成本增加时,企业就达到了规模的最大值。
技术标准一统化的趋势并不需要也不可能通过单个的企业垄断来实现,现实中企业采取产业链协作的方式来取代企业自身无限增长的方式来实现标准一统化,产业链上的企业,无论大小都是这个系统赖以存在的环节。
作为个体的企业,常常需要从统一的标准中获得支持,同时又希望产品能够不被复制,能够“割据”一方,这个矛盾的解决可以求助于软件中“接口”的概念,接口定义了统一的行为特征,却没有定义行为,或者说,接口说明了要做什么(目标),但没有限制怎么做(过程)。企业通过类似接口的标准获取技术一统化的支持,又通过特殊的实现办法保证自己的独立性。
联手sun的Google可以看成两个google。
一个是商业利益驱动的google,在演绎着一场割据与一统的故事,google利用自己的技术和产业联盟,实现割据一方的霸权,与潜在的竞争对手展开竞争,然后企图将google的割据势力推广成google的一统天下。
一个是产业历史中的google,演绎中另一场割据与统一的故事,google利用行业割据的影响力,通过产业链成为广泛的一统化标准的众多推动者之一。
林肯说:“你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候欺骗所有人”,同样,商业利益驱动的google们应该明白,“一个企业能向一些人提供所有服务,也能向所有人提供一些服务,但一个企业不可能向所有人提供所有的服务”。
企业不可能真正实现垄断并不是要姑息一些企业企图垄断的行为,而是要说明打破垄断并不困难,正如前文所说的,互联网是一个容易产生寡头的地方,却不是一个寡头能够长存的地方,以前我们关注微软是否垄断,现在变成google,不是吗?
1905年,25岁的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三大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他想用一种理论表达所有物理规律的统一场研究,穷尽后半生精力,却最终没有成功,人们不禁怀疑,真的存在这种人们期望中的大统一局面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