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彻心扉的呐喊——秦巴子《特护病房实录》解读
(2012-09-26 07:55:27)
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优秀诗歌作品展读 |
痛彻心扉的呐喊
——秦巴子《特护病房实录》解读
特护病房实录
特级护理
就是一个人躺在床上
他不吃,但有三个瓶子在输入液体
他闭着眼睛,但所有的人都在看他
他不说,但呼吸机一直在响
他很瘦小,但需要四个人给他翻身
他没有知觉,但所有的人都神经紧张
他生为大事而来,但现在一件都没有完成
他身上一丝不挂,但我们知道他有些害羞
他生命垂危,但从未按响过呼叫按钮
他不拒绝针头,导尿管,血压计,监测电极
但是进来之前的整个人生里他从不接受
特级护理就是为了生命却要拿掉一个人的所有尊严
这让我,我弟弟和妹妹,我们感到愧疚
他是我们的父亲
但我们从未如此亲近如此长久的守在一起
实际上我们与父亲疏离已久隔膜已深似乎不像是熟人
我们和工作和朋友和电脑和公交车甚至和陌生人吃饭的时间
都比和他在一起的时间要长
我们和他吵过架就像蔑视不称职的老师
我们向他道歉但他既不点头也不摇头
我们在他旁边的床上陪他入睡
但他拒绝和我们一同醒来
他最终还是没有醒过来
我们把特护病房退了
我们默默注视着
那扇门关上
另一扇门打开
白色的雪花
飘了进来
这首诗,暂不要一行一行看,一个字也不要看。
先从整体和外观上看这首诗:以word文档来看,它的格式是左对齐;再从开头第一行扫视到最后一行,就会发现,这首诗从开头,一行一行不断加长,到中间最长,一行达到26字,然后又一行一行逐渐变短,到最后一行短到只4个字。这样就使得整首诗从开头到结尾,外观呈一个三角形的形状。
这个三角形像一个容器,两头少,中间塞得满满的。所有塞进这个容器里面的看似文字,其实全是情绪,文字只不过是情绪的代码而已。
其实,一首诗,就是情感强烈倾泄的容器。作者倾泄程度的强烈,或浓或淡,决定三角形的大小。情绪越饱满,则三角形越大。如果情绪很平静,不动声色,那这个容器可能会变成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是什么意思呢?拿古律诗或绝句来说,每行字数相等,律诗八句,整体像长方形;绝句每行五字或七字,共四行,它看起来就像一个正方形。
这里说的是诗的外观,因为情绪的不同反应而形成的不同外观。
单从外观上看,就可以知道一首诗情感爆发的浓淡程度,这基本上可以确定一首诗的好坏。有时凭直觉,把一首诗瞄一眼之后说它是好诗,就是指这个,判断的依据也即在于此。
诗歌诗歌,诗是可以用来歌唱的,而歌唱就有旋律和节奏,这就决定的诗歌带有歌唱的特点,即它有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有旋律和节奏,至少抒情意味很浓的诗歌作品,它的内在旋律与节奏是非常显眼的。一个人在特定情况下,他的感情爆发,先有一个导火索,然后是由弱到强,由淡到浓,浓到什么程度?感情的倾泄达到极致,如排山倒海,势如破竹,所谓荡气回肠,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具体表现。当一个人的感情被触碰并不断迸发出来后,它会逐渐走向平和,最后平息下来。这样看来,抒情诗,它的抒情过程就应该是:开始(触碰点或引爆点),高潮(感情爆发到最浓烈),结束。即:由弱到强,然后由强转向弱。
一首诗的旋律与节奏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现在来分析《特护病房实录》的情感节奏,以及它的内在旋律。
这首诗的抒情过程实质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五个层次,而且上一层与下一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互为因果。
这个过程就是:父亲病了,需要特级护理,面对父亲突然需要特级护理,作者由惊讶到正视,由正视到反思,由反思到接受,由接受到叹息。
即:惊讶,正视,反思,接受,叹息。
这个抒情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感情爆发与倾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感情由弱到强,然后由强到弱。这时候,诗歌成了一个盛放感情的容器,由于是情感爆发的独特性,这个容器成三角形,中间达到感情的最高沸点。
再来细细看看这五个过程。
惊讶——
诗一开始,就从特级护理进行解释:
一个人躺在床上;三个瓶子输液;眼睛闭着;不能说话;不能动弹;唯一的只有呼吸;没有知觉。
当自己的一个亲人,处于这种状态,在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感情肯定是惊讶!好好的人,怎么会突然这样呢?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呢?
作者对“特级护理”的具体描写,其实就是表达一种惊讶之情。
惊讶之后,会是怎样呢?
自然,全诗进入到第二个节奏——正视:
他生命垂危,他一丝不挂躺在床上,虽然他自己感觉不到,但这让“我”和弟妹想到他一定为此害羞;针头,导尿管,血压计,监测电极,这些用在他身上,他因为失去知觉无法拒绝这些。
当一个人病到这种程度,作者从心底发出由衷的呼唤:他是我们的父亲。
很自然,抒情进入到第三个节奏——反思:
从没如此亲近地与父亲呆在一起;陪伴父亲的时间太少;因为这些,与父亲显得生蔬。最痛彻心肺的是,作者从心底的呐喊:自己与朋友,与电脑,与公交车,与陌生人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与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多。全诗的情感倾泄到这里达到顶点。
反思的过程,是作者在父亲面前的“忏悔”,这个“忏悔”的过程,如暴风雨一样来临。这实质上表达一种即将失去亲人的无奈。
无奈之下,会是怎样呢?正因为事实已经无法挽回,正因为无奈,所以,只有面对现实,只有接受。这样,全诗的抒情节奏进入到第四层——接受。
这个接受的过程是残酷的。作者与弟妹一道,陪特级护理病人——父亲入睡,但是,父亲没有醒来,最后,只好,也只有把病房退了。把病房退了,意即父亲的离世。父亲的离世带给作者无尽的惆怅,全诗的抒情到这里进入到最后一层——叹息。
父亲的病房门关上了,另一扇门打开,此时雪花飘了进来。
一股悲凉的氛围将我们笼罩。
作者在此处的抒情,正如同一个人的力气渐渐耗尽了。语句短了,而且不再如先前那样直抒胸臆,而是间接表达,委婉抒情。
正因为这样的抒情节奏,以及全诗的内在旋律,决定的此诗的诗行:由短到长,由长到短。感情由弱到强,由强到弱。
《特护病房实录》就是以一个亲人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或最后时刻,进行“实录”。为什么要实录?或者,为什么会出现“实录”?因为铭骨铭心,才进行“实录”;因为震惊,才进行“实录”。而这一切构成全诗的抒情基调,也因此形成一股不可遏制的,冲击心灵的情感洪流。全诗的情感节奏与内在旋律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全诗共30行,是个偶数。一般特好的诗,都是偶数,很少是奇数的。唐诗中的律诗,绝句,都是偶数。不仅古诗如此,现代诗歌,当代诗歌,从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中,都可以得到印证。不仅如此,好的诗歌,从外观上看,要么是三角形,要么是长方形,要么是锯齿形。何谓锯齿形,即,多个长句之后,一个短句,或几个短句,也即长短句相间,这更能体现出情感的节奏。这可以从现代诗歌,当代诗歌中找出许多成功案例。
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外观上就是一个锯齿形,而且它是长短句相间,它的情感节奏,以排比构成,形成一股叹息,震动人心的力量。像戴望舒的《雨巷》,外观呈长方形,以一种回往往复的音乐感构成它的抒情节奏。诗的开头结尾,反复呤唱:撑着油纸伞,徘徊在悠长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有一唱三叹之感。这就使得它的音乐感极强。同样,余光中的《乡愁》,它的抒情节奏显得比较平和,它以时间变化的四个典型阶段为基础: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然后以此进行抒情,构成一种非常平和的旋律。但它有冲击灵魂的力量,所谓“以柔克刚”,是也。当代诗歌中,沈浩波的《事实上的马鹤岭》,外观呈锯齿形,以一种承认既定的事实出现语句“事实上……”展开全诗,构成一股旋风般的抒情节奏,情绪饱满,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心灵的情感洪流,震憾人心。这样的作品,在当代诗歌中,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上乘之作。
事实上,当代诗歌中,优秀作品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也有很多。真正在诗的情感节奏与内在旋律方面表现突出,这样的作品其实也并不多见。
我更倾向于把诗写成锯齿形,即长短句相间,不可全是长句,也不可全是行行字数相等。这样它才能很好地呈现诗人情感的爆发点,它从心底外泄的模样。这样,它才会更真切,更自然,更质朴,更打动人心,也更能体现“诗”可以“歌”的特点。
能顺着自己的情感触碰点,顺着自己内心的那股气流,以文字很好的加以再现,这样的诗人似乎屈指可数。而这样的诗人似乎更值得我们期待!
2012.9.23—2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