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群落的“陌生”与“对峙”
(2012-08-25 07:24:25)
标签:
文学/原创文化 |
分类: 优秀诗歌作品展读 |
两个群落的“陌生”与“对峙”
——黄玲君《偶遇》解读
偶
遇
黄玲君
停靠在宿松的
1路公交车,和往常不同地
上来一群民工
他们手持器械
铁锨,镐头,钻
这些铁质器具
闪着光,立即
他们,和车上的人
形成某种对峙
仿佛有所察觉,他们
及时地,把工具扔下了
后面上车的人,无不小心地
绕过地上的器具
在阅读文学作品之前,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其实每个读者心里都潜藏着某种期待,希望从中遇到点什么,读到点什么,一个人心中的这种对作品的期待,一旦与他所遇到的作品发生碰撞,于是共鸣就产生了。
他会在心里说,这就是我要寻找的作品,这就是我希望读到的东西。
当我读到黄玲君的《偶遇》时,我所产生的正是这样的感觉。隐隐约约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首诗,一直没碰上,今天碰上了。
这首诗截取的是公交车上的一个片断,反应出“车上的人”与“民工”之间的陌生与隔膜。它的核心是通过民工手持的三样器械加以表现。那就先熟悉一下这三样器械:
铁锨,镐头,钻。
再看看《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些器械的释义——
铁锨:铲砂、土等东西用的工具,用熟铁或钢板制成,长方形片状,一端安有长的木把儿;
镐头:为刨土用的工具,鹤嘴;
钻:打眼用的工具,有手摇的,电动的,风动的多种;
从上面对这些工具的解释,我们可以了解到民工们在使用这些器械时是进行着怎样的劳动,他们是一群怎样的劳动者,而城市的基础建设离不开这些劳动者。
当一个城市被建设得漂漂亮亮,一幢幢高楼,一条条马路出现在人们眼前时,谁又想到了它的建设者们呢?尤其是那些战斗在第一线的建设者呢?
而当这些建设者们出现在公交车上,与这个城市居民“偶遇”,他们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反应?是一个热情的眼神,还是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以此来表达他们对这些劳动者的敬意?
但是,没有,没有这些,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番景像:
手持器械的民工上了公交车,这些器具“闪着光”,公车上的人看到了这些他们生活中从没见到过的器械,立刻产生一种陌生,同时,这些“闪着光”的器械,更加剧了“车上的人”对“民工”的陌生,紧随陌生之后,还滋生出一种隐约的戒备心理,因为戒备,这样,“车上的人”与“民工”便形成“对峙”。这种对峙主要来自“车上的人”。
“对峙”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这么解释:相对而立。同乘一辆车,有什么值得“相对而立”呢?同在一片和平环境下,又非战争年代,这种对峙显得多么不协调,多么不和谐!
更让人咋舌的是,当这群民工发现并感觉到这种“对峙”之后,他们自觉地意识到这种对峙来自他们手中的器械,为了减少“闪着光”的这些器械给“车上的人”造成的不安全或陌生,于是,他们把这些器具及时地“扔下”!
这里“仍下”一个词用得好,表达出民工的手足无措,“车上的人”投以他们陌生甚至一丝恐慌的目光让他们不安,并且还表达出民工心中对“车上的人”一丝歉意!似乎在说:让你们受惊了!
显然,这个“扔下”的动作是民工们期望达到“车上的人”理解和平衡。但是,没有产生效果,结果是,“上车的人”,都小心翼翼地绕过躺在车上的这些器具。这是进一步表达“车上的人”以及上车后成为“车上的人”的人对民工们的隔膜。说实话,上车时,面对这些器械,你根本用不着小心翼翼地绕过它,这些器械不会张口咬人!你尽管踩在它上面走过去好了。
这样看来,这首诗从两个方面表达“车上的人”对“民工”的陌生与隔膜,同时,也表达了民工的清醒,敏感,寻求理解,并发出了友好的信号,却没有接收到友好的回音。他们遭遇的依然是“车上的人”对他们的陌生与隔膜。
这种结果真是让我们感慨万千。同为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灵魂如此遥远,如此陌生!
这是两个群落的“陌生”与“对峙”!也是两个阶层的“陌生”与“对峙”!
靠什么解决呢?诗人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使命,诗人只是通过发现生活,并且加以呈现。当这个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每一个人会是怎样面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