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贝介绍:
 
四川大学 哲学通论[662] 通用笔记
 
请仔细阅读:
 
 
   
四川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662]哲学通论,指定的参考书为《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但由于此书并非教学使用教材,所以没有课堂笔记。因此,在同学们准备哲学通论这门考试的时候,会遇到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大问题》这本书是外国人所著,所以不太符合中国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对于各位考生,尤其是跨专业的考生来讲,有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困惑和迷茫。
 
 
   
但就《大问题》这本书来说,其引导人们了解哲学、走进哲学、入门哲学的功能和价值,以及其成功性,是不可小视的。
 
 
   
所以,我们在向往届考生了解了备考经验之后,给大家准备了一份具有针对性的复习方法。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我们的经验,作出合理的复习规划。
 
 
   
做任何事情,方法得当,便可事倍功半。而哲学,这门最强调方法论的学问,更是如此。
 
 
   
在总结了以往考生的经验,四川大学哲学通论的考试真题,以及了解各学校的课程之后,我们认为,吉林大学孙正聿老师所讲的哲学通论课,非常适合同学们学习哲学,以及备考哲学通论、哲学导论等相关哲学科目。而且,四川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里面,哲学通论课的教学大纲上明确标明,所使用的教材为孙正聿老师所著的哲学通论。
 
 
   
对于孙正聿老师的哲学水平,以及在中国的哲学地位,你可以去百度一下,在这里不做过多描述。
 
 
   
孙老师在课程中,为我们很系统的讲述了何为哲学,以一个清晰的思路,使我们理解哲学为何物、哲学究竟在研究什么,以及哲学的各个关键知识点。整个授课过程,思路清晰、语言易懂、酣畅淋漓。
 
 
  
 因此,这是一份相当不错的哲学学习和备考教程,尤其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讲!
 
 
   你可能会问,我们提供的方案与四川大学指定的参考书相差甚大,真的适合考试使用吗?
 
   在这里,我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很负责的告诉你:非常适合,而且会给你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每一个时代的哲学,都有其深刻的一致性。哲学正是以时代性的内容、民族性的形式和个体性的风格,去求索人类性的问题。
 
   
而且,最主要的是:(1)四川大学哲学通论课程的教学大纲上明确标明,所使用的教材为:《哲学通论》,孙正聿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口说无凭,你可以从百度搜索:“四川大学哲学通论教学大纲”,一个DOC格式的文件,来源是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官网,下载下来后你就会发现这个被绝大多数人忽略掉的信息。更主要的是,现在你将有机会倾听孙老师亲自讲课。 (2)由于《大问题》适合入门阅读,而并不适合应试使用,所以,川大本校学生考哲学类研究生时,所使用的参考书也是《哲学通论》.
 
 
   
2010年,一位跨专业考四川大学哲学类专业的考生,从09年10月份开始复习,整个复习过程将孙老师的讲课录音认真听了三遍,哲学通论考试最终取得了119分的高分(川大最高分127),这是我们最真实的例子。
  
   虽然,我们不能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取得高分(100+),但是,却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当你将课程认真的听过一遍后,再去看川大历年的哲学通论考研真题,不再会有无从下笔的感觉,你会知道每一道题在考你什么,你应该从什么角度去作答,应该表达怎样的一种思想。哲学考题没有标准答案,而你在答题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才是你得分的关键!而一个好的老师,能以一种极具感染力的方式,让你获得哲学的思想。于是哲学考研,便不再痛苦,而是成为了一种享受。
 
 
   
考研是一条漫长而又艰苦的征途,没有人希望自己以失败告终。这条路上,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但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会大相径庭?答案就在方法上!
 
 
   
我们为你提供了:孙正聿老师在吉林大学讲授哲学通论课程的全部课堂录音,共58节课,以及全部的板书和笔记。这是非常珍贵的材料,来自吉林大学哲学系同学的提供。笔记的全部内容已经过我们认真的再次抄写,字迹清晰、内容条理。
 
 
   请同学们以听课为主,同时参考笔记,但切记,千万不要背笔记,一切应以理解为主。
 
 
   最后,祝愿大家能够顺利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理想!
 
宝贝内容:
 
   哲学通论——课堂录音共58节课,录音来源:吉林大学,主讲人:孙正聿
 
   哲学通论——课堂板书和笔记共24张A4
(清晰手抄版复印)
 
课程目录:
 
   第一章:哲学问题(共12节)
   第二章:哲学思维(共7节)
   第三章:超越常识(共4节)
   第四章:反思科学(共8节)
   第五章:寻求主体(共11节)
   第六章:哲学冲突(共10节)
   第七章:哲学转向(共4节)
   第八章:哲学理念(共2节)
 
   笔记与录音内容同步
    在整理的时候,我们已将笔记按章节排序,方便大家跟随录音一起学习!
 
主讲老师的媒体介绍:
 
孙正聿:令哲学课爆出掌声(名人专访)(图)
http://news.sina.com.cn/o/2005-05-19/03415925534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