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宇频来处暑风——咏处暑古诗词赏析(三)

标签:
文化文学诗词处暑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玉宇频来处暑风
—— 咏处暑古诗词赏析(三)
处暑时节,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初秋的凉风带来了清凉的感受。
元代诗人宋褧的《七月三日喜至郧县山行兼旬至此始出》,描写处暑时节,诗人经历二十余日山行后抵达郧县汉水东岸的秋日景象,表达了对远友的思念:
稻花香里过琳宫,一舸斜阳汉水东。
下马已辞山巀嶪,开轩仍见竹葱茏。
画檐不碍迎霜叶,玉宇频来处暑风。
童御无知友朋远,满襟幽思与谁同。
宋褧(jing)为元泰定元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是元代著名诗人,其诗文多反映宦游生涯与自然感悟,诗风清新明朗,淡雅闲适。
从诗题“山行兼旬至此始出”及诗中“玉宇频来处暑风”可知,本诗作于诗人结束二十余日山间行程抵达郧县之时,正值处暑时节。
元代文人常将节气物候融入纪行诗作,本诗即为处暑时节行旅抒怀的典型范例。
首联“稻花香里过琳宫,一舸斜阳汉水东”,写处暑时节,诗人乘船顺汉水西行。夕阳西下,轻舟飘荡。沿途经过村庄道观、山林田野,微风轻轻吹拂,天气渐渐凉爽,田野稻花飘香,呈现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颔联“下马已辞山巀嶪,开轩仍见竹葱茏”, “巀嶪(jié yè)”,形容山势巍峨高耸。诗人告别连绵起伏的群山,到达目的地。进到屋内,打开窗户,只见竹林郁郁葱葱,一片清凉景象。通过“下马”与“开轩”的动作衔接,实现了场景转换。
颈联“画檐不碍迎霜叶,玉宇频来处暑风”,屋檐处霜叶飘落,房屋间秋风频吹。运用由景入情的手法,既点明处暑节气特征,又展现自然与建筑的和谐共生。“迎霜叶”与“处暑风”的并置,巧妙呈现了夏秋交替的微妙节点。“处暑风”不仅是节气标识,更是情感转折的隐喻符号。
尾联“童御无知友朋远,满襟幽思与谁同”,写诗人的感慨。诗人到了偏僻的郧县,亲朋好友相距遥远,杳无音讯,不禁幽思满怀,倍感孤寂。诗中将旅途孤寂与季节变迁相结合,折射出诗人羁旅独行的复杂心境。
诗人将处暑时节的自然变化(暑气消退、秋风渐起)与人生际遇(久困山行、知己远离)相结合。结尾“满襟幽思与谁同”,以设问收束,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人类孤独境遇的普遍观照 。
作为元代节气诗的代表作之一,本诗在继承唐宋节气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元人特有的清峻诗风。
明代诗人伍堣的《上东华咏蝉》,以处暑节气为背景,通过“深山寻蝉”“日暮听鸣”等意象,构建清寂的秋日意境:
蝉若与山深,深山不可寻。
鸣虽应以候,听亦岂无心?
日暮林中送,人间枕上吟。
岂惟处暑至,对此自沉沉。
这是明代诗人伍堣创作的一首处暑节气咏物诗。
伍堣字君晓,崇祯十五年进士,曾任刑部陕西清吏主事,后因故贬任雷州知府。该诗或作于其仕途转折期间。
首联“蝉若与山深,深山不可寻”,意思是,蝉如果生活在深山之中,那就不容易寻找到它们。交待了蝉的生存环境,点明“蝉”与“深山”的空间关系,强调蝉居深山的神秘性。
颔联“鸣虽应以候,听亦岂无心”,意思是,蝉的鸣叫虽然是感应节气物候的变化,而人们听到后难得没有心灵感悟吗?以蝉鸣喻示自然规律与人心感悟的关联。通过设问探讨蝉鸣的时令规律与听觉感知,阐释蝉鸣与节气规律的对应关系,蝉鸣成为夏秋交替的时间坐标。
颈联“日暮林中送,人间枕上吟”,意思是,傍晚时分,蝉的鸣叫声从树林中传出,人们在枕上听到了蝉的吟唱,引起了共鸣。诗中将自然场景与人文情境并置,通过暮色营造听觉的延展空间,突出了蝉声的悠长与宛转。
尾联“岂惟处暑至,对此自沉沉”,意思是,难道只有处暑到了才听到蝉声吗?面对蝉的自在鸣叫,人们不由得自感沉沦。点明了创作时令,“对此自沉沉”的结句暗含宦海浮沉的感慨。
诗中"处暑"时令的选取,既符合明代节气诗词创作风尚,又与诗人经历形成隐喻对应——处暑寓意暑气消退,暗喻人生境遇的转折。
此诗继承唐代咏蝉诗传统,与骆宾王《在狱咏蝉》“无人信高洁”的托物言志不同,更侧重时令特征与空间意境的营造。诗中"处暑"元素的运用,拓展了节气诗词的表现题材。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七夕,恰逢处暑。四皇子胤禛(后来的雍正皇帝)写下了《七夕处暑》,表达了过双节的美好心情: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
这是清代雍正皇帝即位前六年写的一首处暑节气诗。这一天正好是七夕与处暑两个节。由于这两个节经常靠在一起过,因而“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无疑就成为描述这两个节最好的诗句。
此两句一出,足以盖过许多处暑节气诗。雍正写诗虽不多,但质量很高。乾隆虽写有几万首,但好的不多。从处暑同题诗,即可看出两者水平、风格、胸襟、气度等种种不同。
“天上双星合,人间处暑秋”,下笔即是大气魄,着眼天上人间。天上牵牛与织女星,在七夕节相会,“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了却了多少相思相聚的夙愿。而人间也迎来了多情的秋夜,多情的处暑天,多情的秋风。一切都那么寂静美好,堪称完美世界。
“稿成今夕会,泪洒隅年愁”,然而诗人话题一转,一个“愁”字,立马将首联中的欢喜一扫而空,转而生出另一种忧愁来。是什么愁呢?今晚写成诗稿,祝贺两星相会。可是明年何时才能相会呢?想起又要等一年,不禁潸然泪下。而下一年会发生多少变化呢?人一生又经得起多少等待?
“梧叶风吹落,璇霄火正流”,再看窗外,秋风吹过,梧桐叶纷纷飘落;阴历七月,火星下移,暑热消退,天气转凉。季节还是好季节,又何必想那么多呢!不珍惜当下的七夕时光与处暑时光,那么你也将很快失去它们。
“将陈瓜叶宴,指影拜牵牛”,做一点积极乐观、祈福将来的事情吧!比如,将摆下瓜叶宴。“瓜叶”,寓意瓜瓞延绵,象征子孙昌盛。诗人这里设宴是希望帝业永传,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同时,对着影子,虔诚地祭拜牵牛织女星。
纵览全诗,诗人于喜庆之中,有一丝惆怅,转而又积极面对,整体诗境昂然向上,意境开阔,沉稳有力,是为处暑节气诗中的佳作。
清代乾隆皇帝的《处暑》,描绘处暑节气策马奔驰所见的秋景,抒发秋风拂面的清爽感受:
究是行秋地,那更处暑时。
叶从人面落,爽自马头披。
烟驿长和短,云山幻复奇。
田畴看渐熟,惟有祝霜迟。
这是清代乾隆皇帝的一首处暑节气诗。
首联“究是行秋地,那更处暑时”,点明处暑节气到来。“行秋地”,秋天行走的地方。“处暑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处暑时节。到底是秋天经行的地方,况且又到了一年的处暑时节,秋风送爽,秋意怡人。
颔联“叶从人面落,爽自马头披”,写骑马奔驰的惬意。“爽”与“叶”相对,形作名词,凉爽的秋风。秋天的落叶从人的面前,纷纷飘落;凉爽的秋风,自马的头上,披散开来。
颔联“烟驿长和短,云山幻复奇”,描绘马上所见的景象。“烟驿”,烟雾弥漫中的驿站。“长和短”,骑马经过许多驿站,有的驿站距离长,有的驿站距离短。“云山”,策马扬鞭经过的云朵笼罩的大山。“幻复奇”,云山不停地发生着奇幻变化。
这两句是对“爽自马头披”的一种呼应。因为策马奔腾,凉风无限,才能观察到驿站距离长短的变化以及云山雾罩的奇幻变化。
尾联“田畴看渐熟,惟有祝霜迟”,表现诗人对农事的关心。“田畴”,田地;田野。“看渐熟”,田野上的稻谷看着就要渐渐成熟了。“祝霜迟”,霜冻能使稻谷受害,唯愿它能晚一点到来。
诗人心中不仅有自己在秋风中策马奔腾的惬意,更没有忘记百姓的生计,可谓是一篇行秋、赞秋、祝秋的处暑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