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夜新凉是立秋——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五)

(2025-08-07 09:11:06)
标签:

文化

文学

诗词

立秋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一夜新凉是立秋——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五)

     一夜新凉是立秋

            ——咏立秋古诗词赏析(五)

                                               川   


揽一缕秋风入怀,携一片秋叶静美。一年中最美好的浅秋就这样款款而来了。

元代诗人李延兴的《立秋夜听秋声》,生动描绘立秋夜景,静心聆听立秋的声音:
             
漠漠微云生晓阴,满庭虚籁薄霜林。

有声元在无声里,听到无声思转深。

这是元代诗人李延兴的一首立秋诗。

漠漠微云生晓阴,满庭虚籁薄霜林,这两句是说,秋夜的天空,微云密布,阴阴凉凉的。整个庭院寂静无声,只看见一片经霜的枫叶林。虚籁,空寂无声。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秦观《浣溪沙》),秦少游笔下的漠漠晓阴,写尽了轻寒与春愁。诗人第一句便引用了漠漠”“晓阴两个词,且微云一词,秦少游也有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君的名句和外号。不知是爱之而故意用之,还是无意化用之。

微云、晓阴、虚籁、霜林,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勾勒出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有声元在无声里,听到无声思转深,这两句是说,风吹霜林发出沙沙声响,原来秋声就藏在寂静无声的庭院里。听到无声时,思绪就渐渐转向内心深处了。

庭院越安静,秋声就越清晰。庭院无声有声,庭院有声无声。心静,就能听到庭院之秋声,心躁,即便院风再大,也听不到秋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有心之人,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细微变化,听到大自然的轻轻呼吸。无心之人,对于立秋夜的秋声是无法感知的。他不知道夏天的风与秋天的风,已经不一样了。霜林之风,再也吹不回南风了。去年那个陪你一起走过秋天的人,是否还陪在你的身边呢?时间带走了许多人,也带走了许多故事。有些故事,就藏在秋风里,只有爱过的人才能听见。

一叶落,天下秋。一个转身,夏天就成了故事;一次回眸,秋天便成了风景。在这个美好的秋天,愿大家身旁都有知己相伴,把每一天都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明代女诗人夏云英的《立秋》,描写了立秋这天夜晚的秋风秋雨,表现了诗人身处王宫凄清孤寂的情怀: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

夏云英(公元1395—1418年),明代宫廷女书画家、诗人。出身书香世家,自幼聪慧,五岁能诵《孝经》,七岁习佛经,十岁通诗画音律。十三岁入选周宪王朱有炖宫人,因才华出众掌管内政事务。诗人入宫后持守端清品性,创作《端清阁诗》六十九首,诗风淡雅无绮靡之气,曾以咏鹘诗规劝周宪王止杀生。二十二岁因病出家为尼,法号悟莲,潜心修习佛典并撰《法华经赞》。临终作偈示寂,年仅二十四岁。周宪王亲撰墓志铭记述其生平。

诗中记录了立秋这一天,明代第二代周王妃子的宫廷生活。

这是一个切口很小的明代宫廷生活缩影。一方面有新凉的快乐,一方面又有时光虚度的孤寂。作为一代才女的夏云英,只能在无聊的宫廷之中,听着秋风看着秋雨,任凭时间无情地流逝。她的命运自进入周宪王的王宫里就已被注定。她的才华,她的灵气,她对于生活爱情的憧憬,都在封闭的宫中被磨灭了。

这首诗中的那一丝丝孤寂,那一丝丝无奈,正是宫女对于年华虚度的一声声控诉。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秋风夹杂着秋雨,吹过了南楼。立秋这一夜,的确比以往更凉快一些。

多么清新美好,多么值得留恋,只可惜无人共赏这秋风秋雨,无人理解诗人心中的快意新凉。

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空侯,就连那宝鸭香炉里的沉香消散了最后一丝香味,灭却了最后一点火星,诗人还是不肯睡去。不肯睡去的不只有女诗人,还有一帮与她一样孤苦命运的侍女,她们只得通过弹奏箜篌,打发无聊的宫中时光。一个字,道出了诗人青春深锁、孤凄沉郁的心绪。

 

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写立秋夜送别友人的难分难舍之情。全词从景物着手,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炎凉。等闲瞥眼,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 

疑将。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荷裳。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从此羁愁万叠,梦回分付啼螀。   

此词是词人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立秋日创作的送别词,为友人顾贞观(号梁汾)母丧南归时所作。全词以夜雨立秋为背景,将传统离别主题与羁旅孤愁相融合。

词的上片,词人开门见山地表述了他与好友聚少离多的现实,所以分别的时候二人愈加地难分难舍。盼银河迢递,惊入夜,转清商,一个字,写出了容若与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测风云惊入夜,转清商,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随风而至,一个字,语意突转,尽显出乎预料之意。形成鲜明的对比,词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

乍西园蝴蝶,轻翻麝粉,暗惹蜂黄,这场雨来得真的是太突然了,连院子里的蝴蝶都没有准备好,吓得四处翻飞,扑棱着翅膀,鳞粉也飘落下来。一不小心,又惊到了无辜的小蜜蜂。这样一来,园中蜂飞蝶舞,一片慌乱景象。这个气候真是变化无常,明明之前还是晴朗温暖,一瞬间就变得风雨交加、阵阵凉寒。这雨浙渐沥沥的,连绵不绝下个不停,而且点点滴滴,敲打着心房,缠绵着柔肠。

甚丝丝、点点搅柔肠,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间的悲苦,流下眼泪,化作雨水,洒落在人间。如果说之前容若还在隐忍着离别的伤心,这一句开始感情便出现了波澜。应是登临送客,别离滋味重尝,是送友远行,再一次尝到了离别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个字真是尽显无奈与怨恨。

到了下片,词人笔锋一转,开始嘱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饭,在桂花飘香的时节要如约归来。

水墨画疏窗,孤影淡潇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缈。潇湘和下片开头疑将连在一起看,秋夜雨洒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风上画出的潇湘夜雨图。潇湘二字本就是离愁别恨的代名词,在这里无非是纳兰心事的一种寄托。

倩一叶高梧,半条残烛,做尽商量,这句子纳兰说得婉转,窗外夜雨梧桐、屋内泣泪残烛,怎不让人伤神。因此纳兰说,能否请梧桐和灯烛细做掂量,莫要此时再添人愁绪。

荷裳一被风暗剪,问今宵谁与盖鸳鸯,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萧索,此情此景,像极了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里的句子: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到了从此羁愁万迭,梦回分付啼螿jing:即寒蝉,蝉的一种。纳兰终于将送别二字明写在了词面上,雨夜”“寒蝉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离别后,愁绪万叠,只恨造化弄人。词人把这样的话放在词末,惜别离愁之意溢于言表。

全篇都围绕着立秋夜雨展开,从景物着手,用景物烘托,营造离别的氛围,悲凉凄切之情更为细密深透。

 

清代诗人施闰章的《舟中立秋》,描写舟中所见立秋景色,抒发对垂老的身世与连年动乱、饥荒现实的感痛之情: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诗人补刑部湖广司主事,秋季奉使广西,次年冬归里。此诗当作于顺治九年,抒写立秋之日诗人于旅次舟中的所见所感。

中国古代向有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的传统。悲哉!秋之为气也(宋玉《楚辞·九辩》),秋季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万物凋零,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很容易引起人的伤感情绪。而此时诗人以垂老之年,又心怀忧愁,于旅次舟中恰逢立秋之时,就更要产生类似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艰难苦恨繁霜鬓(杜甫《登高》)的悲愁之意。

故首联自然地发出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的慨叹。诗人怕立秋的心态是与次句紧密联系的:年光逐水流。此句同其《江月》少壮随波去一句意思相同,都是感叹光阴虚度,无所作为,既是即景抒怀,又是暗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之典故,但人若不知此典,并不妨碍对诗意的理解。   

颔联乃承首联意描绘所见景物,使意具象化: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这是一幅阴晦凄冷的秋意图。前句写远处:阴云低垂,笼罩着江岸衰草。后句写近处:秋雨急落,打乱了江滩泊舟。江岸与江滩连成一片,构成秋风秋雨愁煞人的荒凉萧杀的境界。这境界正是诗人于《江月》中所说关河行路难的生动写照。阴云急雨为诗人带来的不只是旅途上的艰难,更给诗人增添了心境上的凄苦、紊乱。诗人的主观心境与自然之境在愁苦、紊乱的情调上已融成一片;或者说,客观之境被涂抹上主观的凄苦色调。

客观自然之境固然使诗人愁苦,但根柢在于清初的社会现实令诗人忧虑。颈联乃直接抒发此意: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前句一面在为自己所读诗书拙于应付时事而遗憾,一面则是反衬清初社会时事之黑暗非个人力量所能改变。后句写岭海即两广之地因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还未平定而进行军事储备,令人发愁。这又反映了清初社会动乱之现实。这更是诗人之所以忧虑也。

诗人由于忧虑深重、心情压抑已极,乃寻求自我排遣,自我慰藉,以求从此时的心境中解脱出来,于是有了尾联所写的情景。尾联首句所写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诗人真诚、美好的愿望,即希望在经历多年灾荒之后,今年能化凶为吉,有个丰收的年成。正因为有这样的愿望,诗人才有倚棹望西畴之举动。诗人倚靠着船舱,望着西岸的田野,充满了期待、渴望,他分明把百姓温饱、国家富足之实现寄托于西畴之中了。尾联出现的诗人形象无疑是令人感动的。

诗虽然仅仅写诗人自己在立秋时的感怀,然透过他的所见所闻,真实地反映了清初的种种社会问题,表现了诗人感念时事、关心民生的精神,因而,此诗超越了一般的感时抒怀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