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咏夏至古诗词

(2025-06-20 09:40:04)
标签:

文化

文学

诗词

夏至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咏夏至古诗词

                                     夏至午之半     一阴巳复生

                                              ——咏夏至古诗词赏析(四)

                                                    川    


夏至到了,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却暗中滋生。元代诗人赵孟頫的《夏至》,从夏至“阳气盛”“一阴生”中,感悟到自然、人生盛衰转化的道理: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

        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

        万物方茂悦,安知有彫零。

        君子感其微,恸笑几失声。    

这是元代诗人赵孟頫的一首夏至哲理诗。

诗人通过夏至“阳气盛”“一阴生”的自然规律,道出了人世间兴衰的道理以及个人得失的道理。所谓“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韩非子·说林上》),这就是先贤的智慧。

“夏至午之半,一阴巳复生”,这两句是说,夏至来到时节,正是夏天正午当中,但是阴气已经开始萌动产生。这是写“夏至一阴生”。

“巳”,有的版本作“已”,但根据房玄龄等《晋书·乐志上》所解释:“巳者,起也。物至此时毕尽而起也。”所以,这里用“巳”是准确的,为开始之意。

诗人交代了夏至时节,即最热的夏天已经到来。此时,阳气达到顶点,阴气开始萌动。阴阳交替,就是这般微妙,让人有宇宙奇妙之叹。有得到,就有失去;有失去,就有得到。得失变化,宛如阴阳变化,当你以为山穷水尽之时,往往却是柳暗花明之际。

“坚冰亦驯至,顾岂一朝成”,这两句是说,厚冰的形成,也是逐渐达到,是从第一缕阴气就开始积攒,而并非一朝一夕。这是写“量变引质变”。

“坚冰”虽厚,却也并非是“一朝成”,这背后蕴藏着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阴气一点点的聚积,才导致了百丈冰的存在。所有的成败,都是由一点点的因素积累而成的。没有什么成功是随随便便的,它总是符合天地的规律运转,一点点接近成功的彼岸。

“万物方茂悦,安知有彫零”,这两句是说,夏至时节,万物正是繁荣之际,哪里会想到它们也有凋零的时候。这是写“不知之长远”。

这眼前的繁华万物,不就如同大宋王朝,哪里知道会有亡国的那一天呢?表面上看是写人们只看见万物的繁茂,看不到凋零的结局,实际上则是说人们只看到国家的昌盛,却看不到国家暗藏的祸端。

“君子感其微,恸笑几失声”,这两句是说,智慧的君子会感知到微小事物的变化,大笑或恸哭,悲极气噎,哭不成声者。这是写“见微以知萌”。

“感其微”三字,道出了诗人对人们的劝告。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从万事万物的变化中看到本质,看到规律,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动向,作进一步的打算与规划,使得自己行走的脚步更加从容淡定。

纵览全诗,诗人对于大自然规律的敏锐之心,对于国家的忧患之心,对于个人的得失之心,都有深刻的感悟,让人感受到诗人的睿智与豁达。

王朝有盛衰,个人里荣辱,一切都不过是天地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我们既然知道,就必须在意,又或是不在意,皆在一心而已。

 

明清两代,夏至这日,皇帝都要到京城的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祀典仪,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也会在夏至这一天,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以祈求消灾年丰。

 


明代诗人樊卓《田间杂咏六首·其二》,形象反映了明代人们对于夏至节气的重视与喜爱:

              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

              新妇笑嘻嘻,小儿扶壁走。

 这是明代诗人樊卓的一首夏至风情诗。

“夏至熟黄瓜,秋来酿白酒”,夏至时节,像黄瓜一样的瓜果正好上市。一个“熟”字,道出了夏至之后迎来了瓜果上市的绝佳时期。

“秋来”,是说“夏至一阴生”,阴气从这一刻就要缓缓升起,秋风也就不远了。而于此时开始“酿白酒”,无疑是秋天最值得等待的事情。

“新妇笑嘻嘻,小儿扶壁走”,笑看家中的新妇,正对着“我”笑嘻嘻,而小儿子则扶着墙壁慢慢学走路,一切都那么美好值得期待。“新妇”“小儿”与“我”的“酿酒”喜悦,构成了和美的气氛。一个“笑嘻嘻”,一个“扶壁走”,将夏至家中的喜悦氛围衬托得格外喜庆。

这首夏至诗,很好反映了明代人们对于夏至节气的重视与喜爱。有瓜果、有白酒,还有阖家幸福安康的美好时光,这个夏至也就足够欢喜了。

夏至一阴生,唯愿我们心境悠然,静待秋风,看世事沧桑,岁月静好!

       

清代词人周星誉的《鹧鸪天》,描绘夏至时节乡村风情,感受久违的大自然草木气息:

              夏至江村正好嬉。老红生翠一川迷。田娘箬帽分秧去,乡客泥船载草归。

              溪犊卧,水禽啼。日斜官路过人稀。一陂野葛花如雪,蚱蜢蜻蜓历乱飞。

夏至的田园风光百看不厌,最适合游赏休憩。

落英缤纷散尽,绿荫冉冉生翠,满川烟景迷离,整个江村氤氲成画,点染成诗,令人陶醉。

农家妇女头戴斗笠,在漠漠水田分秧插秧,辛勤劳作。客居外地的同乡,驾船满载竹草归来。

溪水潺潺牛犊横卧,白云悠悠禽鸟啼鸣。落日西斜,人间已暮,茫茫大道行人稀少。

漫山遍野开满如雪葛花,蚂蚱蜻蜓在草丛不时翩飞,夏至江村处处充满生机活力。

远离官场,词人走入夏至风光,感受久违的熏风徐徐和草木清香。是自由,是开怀,是无可替代。

 

清代词人翁瑞恩的《望江南·夏饼》,描绘了夏至时节的麦收情景,介绍了夏至美食——薄饼:

        春光暮,夏至一阴旋。麦陇风来香细细,炊烟何处识红莲。仔细与君看。

        玲珑式,月影恰团圆。纤手搓来形似玉,银刀擘处气如兰。珍重劝加餐。

冬至饺子夏至面,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夏至吃面的传统。夏至正是新麦初收时节,可趁鲜尝新。用新麦做成面条或薄饼,祭祀祖先,可祈求五谷丰登。

此词就描绘了夏至吃汤饼的习俗,充满了江南风情。

暮春花落,转眼就是夏至。到了夏至这天,阳气最盛,夏意至浓,而盛极必衰,阴气初生。

一望无际的田垄里,随着南风吹来阵阵麦香。”香细细”,瞬间让麦香有了形状,化嗅觉为触觉。

勤劳的人们忙着收获新麦,直到斜阳日暮,炊烟袅袅,不知哪家的女子正在准备晚餐。“红莲”,红鞋,此处代指做晚饭的女子。

收完新麦,闺中女子忙把夏饼做,要团圆似玲珑秋月。玉手纤纤搓成玉盘,银刀切开幽香如兰。

这不只是写制作夏饼的过程,更是写出江南女子的灵动与温婉,别有水乡风情。

江南才子沈朝初回忆苏州香笋时,也曾如此描绘:“纤手剥来浑似玉,银刀劈处气如兰,鲜嫩砌瓷盘。”(《忆江南·香笋》)

相似的词句,不同的美食,却都少不了纤纤素手。当夏饼圆熟,盛入玉盘,请君细品,努力加餐,不负这悠悠夏至长。

(空白处为mgc而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