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光入夏似相迎
——咏立夏古诗词赏析(四)
川
雪
在五更时分的细雨中送走了最后一抹春色,在清晨的霞光中迎来了夏天的第一缕阳光。明代诗人陈伯康的《立夏喜晴》,为我们描绘了立夏这天清新明丽的风光:
剩雨残春送五更,晴光入夏似相迎。
绿槐门巷南薰细,又听新蝉第一声。
住在江苏省昆山的陈伯康,风雨之后,迎来了一个晴光高照的立夏。
这里是著名的水乡,这天太阳何其明丽,简直是带着火热的风情,
恐怕一出门连眼睛都睁不开了吧。
那绿色的槐树早已经张开了绿荫,且槐树下的风,都是细细温暖的南风,吹得人温暖欲睡。
居然听到了夏天的第一声蝉声。
一般蝉的鸣叫通常在仲夏夏至左右。也就是温度稳定在22度25度之间,蝉才会鸣叫。
但是陈伯康的确是遇到了一个早热的夏天。这才刚刚立夏,这里的温度,已经有些炎热了,这种高温高湿也持续了很长时间,才会听到蝉鸣。
难怪一开门,就有“晴光入夏似相迎”的感觉。
好在,门口的槐树荫大,也抵挡了不少阳光,降低了些许温度。
这个立夏,会带给人们新的感受吧。
明代诗人谢榛的《雨后立夏》,描绘了立夏时节的自然景象,道出了四季流转、人生变化的客观规律:
园中绿已暗,寂寞问花神。
兴托清樽酒,愁欺白发人。
山城初雨过,天地尚余春。
又与东风别,堪嗟羁旅身。
这首诗借助立夏的时间节点,道出了迎来送往的人生常态。四季流转,人生变化,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首联“园中绿已暗,寂寞问花神”,意思是,园林之中,嫩绿已渐渐变成深绿,立夏时节,眼看春又归去,寂寞之余,问问花神,春天去哪里了。
“绿已暗”“问花神”,都在说明立夏的景色,树木已经从嫩绿转为浓绿,花朵已经从枝头绽放转为纷纷飘落。花开花谢,季节的流转都藏在花事之中了。“开到荼蘼花事了”(清代王淇《春暮游小园》),从姹紫嫣红到一片狼藉,谁人心中不起寂寞之情呢?
颔联“兴托清樽酒,愁欺白发人”,意思是,逸兴遄飞,全都寄托在几樽清酒之中;春愁恼人,一下子欺负“我”成了白发人。
“兴”由何来,“愁”又从何来?接下来的两联作了回答。
颈联“山城初雨过,天地尚馀春”,意思是,青山与古城,刚刚经过一场夏雨;天空与大地,尚残留一丝春天的气息。回应了颔联中的“兴”。景物尚佳,春气尚在,亦是一“兴”。面对清兴之景,不妨“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欧阳修《浪淘沙》)吧。
“山城初雨过”与题中“雨后”相呼应。“天地尚余春”则与题中“立夏”相呼应。夏雨刚至,春风未远,立夏仿佛站在一个十字路口,迎来送往。人生不亦常常如此吗。
尾联“又与东风别,堪嗟羁旅身”,意思是,“我”即将又要辞别春风,哪里经得起四处漂泊、孑然一身的羁愁?此联亦回应了颔联的“愁”。春风归去,落魄江湖,颇有身世之愁。
春又归去,年华老去,却四处漂泊,一事无成,这增添了诗人一丝愁情。表面看是诗人辞别“东风”,实则是在辞别美好的青春与曾经的理想。回归现实,又有谁过得没有一点忧愁呢?
诗的调子沉下去了,却没有浮上来,这也许就是诗人胸怀格局不够大导致的吧。如果改成“喜与东风别,莫嗟羁旅身”,人生境界又是另一番景况了。
愿所有人都能等来属于自己的夏天,莫嗟叹,但拼搏,无悔青春,不负韶华!
立夏时节,杨柳青,梅子黄,竹翠绿,漂泊的黄鹂也可以保持婉转歌喉,不用悲哀城中何处有花枝。明代诗人李梦阳的《立夏后晴游我庄
》,描写了诗人立夏时节游览村庄的喜悦心情:
郊出不知昨夜雨,日高烟翠湿空林。
杨花欲尽村村雪,梅子先传树树金。
笑向市城开俗眼,喜从园野见吾心。
绕亭溪啻千千竹,夏日黄鹂更好音。
这是一首明丽的赞美自己村庄的立夏美诗。
诗人打算出去走动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昨夜下了一晚上的雨,而立夏的早上,雨后天晴。立夏的阳光高照在树林上,一种湿翠,分外幽静,让山林呈现一种盛大的野气。
此时杨树飘花,村村都在这如絮似雪的飞花里。最美丽的是,那水边的梅林,树树挂着成熟的金黄的果实。这是谷雨的雨催熟了江南最早的梅子。
诗人笑着看向远方城市的轮廓,自嘲道:我就是一个俗人,高攀不上城市的热闹繁华,那城市对于我来讲,只是一个开眼的地方,我的心,最爱乡村家园。
而这立夏的风光再一次照见了自己的心,“我”就爱这乡村朴素,田园盛美,自然蓬勃。
你看那绕着亭子的溪边竹林,有千万棵竹子青翠摇曳,带来阵阵好风,这里的黄鹂鸟的叫声更加清脆婉转啊。
李梦阳性格耿直,当官的时候不怕得罪权贵,深受报复,曾经下到大牢,险些死去,47岁那年,中年还乡,醉心田野之美。所以这首诗里的笑,是有深刻的现实故事的。他有理由嘲笑那城市里高官的贪腐肮脏,他珍爱清贫但草木丰茂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明丽轻快,清新欢喜,有着回归田园的那种真正的朴素的热情。
(中间空白处,是为查mgc而删去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