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琵琶弦破碧云天——咏琵琶古诗词赏析(下)

(2024-11-17 11:42:14)
标签:

文学

诗词

琵琶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琵琶弦破碧云天——咏琵琶古诗词赏析(下)

                                     琵琶弦破碧云天

                                                    ——咏琵琶古诗词赏析(下)

                                                      川   


       北宋词人张先的《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描绘一对美女,双弹琵琶的精彩演奏,隐含了自己的身世境遇: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 

       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

       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张先四十岁时始中进士。走上壮途的张先曾在江南任嘉禾卒、吴江县令等小官,官阶品位与唐代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任上的青衫相似,所以,张先有感于自身的境遇,并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写下了这首词。

      上片起首三句是环境描写。野绿连空,词人站在船上,目光顺地平线伸延,只见辽远无际的绿色原野上接苍穹。词人又顺势举头眺望远天,晴空蔚蓝,好像与江水相连。着一个字把远望中大水相接的感觉,表现得极其形象。词人仰观俯视,只见眼前江水素色溶漾都净。以上三句,词人多方面多层次地画出了一幅江上美景,晴空与绿野相连,波光粼粼,天光云影,映于澄江之中,景象浑茫寥阔,而又十分寂静。

       这幅图画中,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正是绿野中的特写。这二句,显得有些平凡。词人只是把眼前景物,率直写出。淡墨一痕,不求奇峭,但妙处正在这里。以平淡的句子,逗入意境,才见功力。特别是加了无影二字,整个画面立即灵动起来,那柳絮飞舞的轻盈飘忽,形神俱出,而且微风吹拂,轻絮飘舞,微暗的树荫中,依稀看见它们游荡回转,而一点影子也不留地面,真有一种飘忽无影的妙趣。

       汀洲句推进一层。词人完成天光云影、柳絮轻舞的环境描写后,让人物出场了。词人船上望去,首先远处看到人归之影,人影与晚霞相映,十分妍丽。人渐走渐近,看得也越清楚,连修巾薄袂也看得出来。由下句撷香拾翠相竞来看,可知这美人不是独自一人,她是结伴春游,芳洲上采香草,拾翠羽。古代女子常于春季到郊外拾野鸟的各色羽毛,采各种香草。曹植《洛神赋》有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之句,写出洛水众女神之美。此处词人借用此意,写汀洲女子的美色。

       上片歇拍写两个美人登上船,并停泊洲边,水边过夜。凌波即踩水而行,本出曹植《洛神赋》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晚霞辉映下,寂静的洲渚上,忽的出现了这一双美人,词人凝望的同时,也不禁产生了美丽的幻觉,目为凌波女神。这不仅细致地写了洲上女子的美,而且把词人的欣喜、惊愕,以至倾慕的心理也表现出来。这两句一方面把一整天情节的铺叙加以收束,日落春暝,美人回到船上,词人也该歇息了;另一方面,又用字,为江滨洲边刷上一层烟水凄迷的朦胧色彩,为下片抒情做好铺垫。

       下片彩绦朱索新整,写美女回到船上,一天的撷香拾翠之后,换妆梳洗,以更娇丽的容颜出现。接下来一句金凤响双槽,写两把琵琶同时弹奏。金凤代指琵琶,这里切题《舟中闻双琵琶》。这优美的乐声里饱含着今古幽思,人物的精神境界显得高雅深沉。又用谁省一词,反跌出只有自己是知音的深意,把自己与琵琶女的关系推进一层。

       玉盘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乐声已至高潮,然又戛然而止,词人对音乐形象的描绘也暂收束。

       船上一片岑寂,无声的境界里,接下来词人省略了恰相逢知己,隔船相邀等细节,径直从借酒相慰写起。酒上妆面,是说琵琶女已带醉意,面颊被酒晕得绯红,故下句用花艳形容其醉态之美。借酒浇愁愁更愁,于是双眉相并相并意即紧锁,表明愁怀不释。对醉态愁容的描写,形神兼备,极其工巧。 既然愁怀未释,欣逢知己,欲一吐为快,于是重奏一曲,词人亦重听一遍。

       汉妃句用王昭君远嫁匈奴,马上弹琵琶故事。晋人石崇《王明君辞序》载: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其送明君,亦必尔也。”“一曲也兼指以昭君出塞故事谱写的琴曲《昭君怨》。汉妃一曲也可以说是今古幽思的具体内容,其中寄托着琵琶女离乡背井、流落江湖的身世之感。

       结句江空月静,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词境从唐代诗人钱起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省试湘灵鼓瑟》)化出。

       这首词在写法上受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响甚大,但词人并没有一味摹仿,而是另出新意。在艺术上除了善于炼字炼句之外,在体裁上采用慢词形式,以铺叙的写法,把春郊月夜、柳花烟渚,以及在此背景上活动的人物,描画得有神有形,栩栩如生。可以说,对慢词这一艺术形式的发展,对铺叙手法在词中的运用,作出了贡献,开了风气之先。

 

       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十月,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画家宋道的家中,见有女子弹奏琵琶,有感而作《诉衷情·小莲初上琵琶弦》: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小莲:北齐后主高纬宠妃冯淑妃名小怜(一作莲),能弹琵琶,善歌舞。此处借指琵琶女。

       素娥:传说月中女神名嫦娥,月色白,故又称素娥。

       上片写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内心的幽恨。

       词人借北齐善弹琵琶的冯淑妃的名字指称琵琶女,暗含着对她的技艺的赞许和肯定。初上琵琶弦,是说转轴拨弦,开始弹奏。听去果然不同凡响:弹破碧云天。声音清越,好像要冲破云天。古人形容歌声响亮和美妙,本有响遏行云之说(见《列子·汤问》),唐诗歌遏碧云天即由此而来。苏轼再加变化,用来夸说琵琶弹奏的高妙动人。着一字,以突出其超常的艺术效果。

       对琶琶女演奏技艺的描写,词人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以夸张和写意的笔法作了高度的概括,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说琵琶女技艺高超,还表现在: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能把一个闺中女子内心深微、复杂的感情,都通过琵琶弹奏的乐曲传达出来,让词人分明地加以体认,这是很精湛的技艺。这两句虽然同样写听觉感受,却从曲调传写的情感(或心理内容)着眼,因而并不显得重复,而且多少接触到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也暗含着词人对她的不幸命运的深切同情。

      上片写琵琶女,句句紧扣琵琶的弹奏,寥寥几笔,就能给人以比较鲜明、深刻的印象。

       下片转换角度,写琵琶女的外形美。

       过片肤莹玉,鬓梳蝉两句,从正面着笔写琵琶女的肤色白皙和鬓发俏丽,像是电影中的两个特写镜头,表现了琵琶女外形的美丽。接下去绮窗前一句,像是写了一个侧影,与上片联系起来看,这该是琵琶女弹奏之处,原来那美妙动听、曲传幽恨的琵琶声就是从这儿发出的。所以这一笔虽已虚化,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结尾以明月来衬托,使琵琶女更显得天姿国色,美丽动人。妙在将明月人格化,说明月在今夜特意随人行走(当明月发现琵琶女之后),似乎要同琵琶女比一比谁更美好呢。这是词人听到琵琶女弹奏时,恰好见到当空的一轮明月,灵感突发,因而获得的神来之笔

       从全词来看,上片为主,而下片为宾,下片所写的人的外形美,对于上片所写的技艺之精、乐声之美来说,也是一种衬托。词人使二者相得益彰,更突出了琵琶女美的形象。这是作品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色。

       附:苏轼作上词时,同时作诗《宋叔达家听琵琶》:

数弦已品龙香拨,半面犹遮凤尾槽。

新曲翻従玉连锁,旧声终爱郁轮袍。

梦回只记归舟字,赋罢双垂紫锦绦。

何异乌孙送公主,碧天无际雁行高。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贺新郎·赋琵琶》,借历史上与琵琶有关的故事,讽喻社会现实,抒发忧国之情: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 

      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 

      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

       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沈香亭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

       咽。  

       这首词借唐玄宗年间有关琵琶和音乐的典故,抒写北宋沦亡之悲,讥讽南宋小朝廷耽于安乐。全词以弹琵琶为喻,事实上(谈)的是国家兴亡之曲。

       此琵琶,乃檀木所制,尾刻双凤,龙香板为拨,何其精美名贵!凤尾龙香拨,这杨贵妃怀抱过的琵琶,它标志着一个黄金时代。词人在此,暗指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的盛世。而霓裳曲罢,则标志着国运衰微与动乱开始。借唐说宋,发端即点到主题而又不露痕迹,可谓引人入胜之笔。

       浔阳江头二句一转,用白居易《琵琶行》所叙事。白居易在江边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序云是夕始有迁谪意,是听了琵琶曲与弹奏女子自述身世之后的所感。词以最苦二字概括,表明词人也有同感。画舸句用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句意。词人以白居易的情事自比,并切琵琶,其天涯沦落之感亦可知矣。

       记出塞接连数句又一转,从个人遭遇写到国家恨事。望昭阳宫殿等句分明是写一种特殊感情,与当日昭君出塞时去国怀乡之痛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恐怕是在暗喻二帝蒙尘的靖康之变。这种写法在南宋词家中也不乏其人。姜夔《疏影》词中亦有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之句。郑文焯亦云伤二帝蒙尘,诸后妃相从北辕,沦落胡地,故以昭君托喻

       辽阳驿使数句转到眼前的现实。词人怀念北方故土,联想琐窗深处,当寒气袭人时,闺中少妇正在怀念远戍辽阳而杳无音信的征人。她想借琵琶解闷,结果愈弹愈是伤心。推手等句,指弹琵琶,欧阳修《明妃曲》有推手为琵却手琶之句;所弹之曲为《梁州》。《梁州》即《凉州》,唐西凉府所进边地乐曲,二字唐人已混用。白居易诗:《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可见其声哀怨。哀彻两字加深了悲凉的意绪。云飞烟灭已将上文一齐结束,贺老句便是尾声。

        这尾声与发端遥相呼应,再次强调盛时已成过去,已成为历史。贺老即贺怀智,开元、天宝间琵琶高手,他一弹则全场寂静无声。元稹《连昌宫词》云: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贺老定场既无消息,则沉香亭北倚栏干(李白《清平调》)的贵妃面影当然也不可见,这凤尾龙香拨的琵琶亦无主矣。故词人云弹到此鸣咽不止,写悲慨无穷的国难家愁。

       此篇手法新颖,从章法上看,列举了许多有关的典故,而其中有一线相连。即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仍觉圆转流丽。由此可联想到唐时李商隐的《泪》诗,也是列举古来各种挥泪之事,最后归结为一事。辛词章法可能学自李诗,而用之以为词,可谓创新。

       此词除使用典故多能流转自如外,还显示了辛词的另一特色,即豪放而兼俊美,所谓肝肠似火,面目如花者。词中如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句,不独用昭君出塞之典故,且含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四言十八首赠兄秀才入军》)的诗意,形象很美,韵味亦深长。又轻拢慢捻四字,不独是用白居易诗点出弹琵琶,而好在将闺人愁闷无意绪、心情懒慢的神态也随之描画出来了。泪珠盈睫,令人想见那长睫毛闪动的晶莹珠泪,非而见美,更渲染了哀怨气氛,烘托了主题。

       前人评辛词曰大气包举,所谓大气,就是指贯穿在词中那种浓烈的爱国之情,沉郁而激昂。而他的词风却不见粗犷,反倒是思理细腻绵密,语言华丽高雅,虽用事多,不嫌板滞。在其中,密处见疏,实中有虚,令人读后有荡气回肠之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