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气秋分秋期半——咏秋分古诗词赏析(二)

(2024-09-21 11:33:40)
标签:

文化

文学

诗词

秋分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金气秋分秋期半——咏秋分古诗词赏析(二)


    金气秋分秋期半

               ——咏秋分古诗词赏析(二)

                                                 川   


秋属金,秋分是一年中较为舒适的节气,天气凉爽,气候适宜,北宋词人谢逸在《点绛唇·金气秋分》中,用金气来形容秋分节气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凉蟾光满,桂子飘香远。

        素练宽衣,仙仗明飞观。霓裳乱,银桥人散,吹彻昭华管。

这是北宋词人谢逸的一首秋分节气词。

上片写秋分时节的美丽风景。金气秋分时节,风清露冷,秋已过半。凉月光满,桂花飘香,清气逸远。词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侧面描绘了秋分美景。 风清露冷,是从触觉写金气秋分的气候特征。凉蟾光满,是从视觉写金气秋分的当晚清景。桂子飘香远,是从嗅觉写金气秋分,飘香远景。

下片写词人的想象。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遥想天上宫阙,素衣霓裳,翩翩起舞,仪仗飘飘。银桥人影散乱,昭华管彻夜吹奏着仙乐。这些全凭词人的想象,就让此词具备了一种仙气。

人间秋分好,天上欢乐多。在不知道的世界里,词人展开了丰富的联想,让秋分之夜更加地迷人神秘,充满了希望与深情。

词人笔下的天宫有多美好,对未来的期望就更美好。

 

秋分节气过后的一天,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独自一人饮酒。忽然一阵秋风吹来,庭前树上的叶子纷纷飘下。诗人感叹今年的秋气来得太早了,于是写下《秋分后顿凄冷有感》:

今年秋气早,木落不待黄,

蟋蟀当在宇,遽已近我床。

况我老当逝,且复小彷徉。

岂无一樽酒,亦有书在傍。

饮酒读古书,慨然想黄唐。

耄矣狂未除,谁能药膏肓。

写节令诗词很难不落窠臼,陆游这首诗既写景,又抒情。情中有景,景中寓情。他吸取前人精华,通俗易懂,但不落俗套。

从题目看,这首诗就有几分凄凉之感。

今年的寒气来得比较早,刚过秋分,树叶还没有变黄就纷纷掉落了下来。蟋蟀此时本应是在屋檐之下的,因天气的转凉,它们忽然靠近了我的床边。此情此景令诗人联想到自己。年华易逝,我也正在老去,姑且让时光在这里再徘徊一阵吧。

诗人端起了一杯酒,打开一本书,一边饮酒一遍读书,想起黄帝尧帝时期的圣明,忍不住感慨万千。诗人虽然现在已经年龄很大了,但是骨子里那种狂放的本性还依然存在,而且就像病入膏肓一样,深刻入髓,谁也治不了了。

整首诗来看,前半段写景,后半段抒情。秋天给人一种落寞凄凉之感,饮酒读书间感慨着生不逢时,但是骨子里那种狂傲之气,狂热的爱国情怀,依然不能被磨灭!

 

南宋诗僧文珦的《秋分前三日偶成》,描绘秋分时节的物候特征,感叹时光流逝,应从容面对:

秋光几一增,在候已无雷。

显气凝为露,嘉禾秀出胎。

燕衔余暑去,虫唤嫩寒来。

泡影非能久,流光又苦催。

这是宋代诗僧文珦的一首秋分节气诗。

首联“秋光几一增,在候已无雷”,美好的清秋,微微的一点点增加。对于秋分物候来说,已听不见雷声。秋分三候之一为雷始收声。到了秋分节气,天气渐凉,已无雷声。

颔联显气凝为露,嘉禾秀出胎,秋分显现出来的凉气。到了夜晚已经凝结成白露。秋天的稻谷已经成熟,即将收获。嘉禾,禾苗、水稻。秀出胎,夏天水稻谷苗秀而未孕,是为,秋日则孕育成熟,是为

颈联燕衔余暑去,虫唤嫩寒来燕衔,这个字,用得极妙,轻盈而写意,将余暑的热气,轻轻一就捎走了。虫唤,这个字,对仗字,清新而脱俗,将嫩寒的凉气,轻声一就唤来了。

“虫唤嫩寒来,对应的是秋分物候之蛰虫坯户在这里是的意思。由于天气变冷,一些春分出土活动的小虫,陆陆续续回到土里,提前告别秋天,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王安石有诗曰:草端无华滋,阴气已盘固。……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草端无华滋》嫩寒来了,也意味着小动物们准备坯户过冬了。

尾联泡影非能久,流光又苦催泡影比喻事物的虚幻不实,生灭无常。人生皆泡影,名利何曾伴汝身。诗人由秋光短暂,想起功名利禄,皆过眼云烟。非能久,不能长久。流光如流水般逝去的时光。时光又何必苦苦催逼。及时行乐,还是继续追逐名利,诗人并没有明说,但通过 泡影二字,还是可以感受到诗人的价值追求的。 

人生就是一场泡影,不妨走得从容一点,正如程颢在《偶成》中说: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这才是大境界、大格局、大胸襟、大气度。

 

南宋诗人杨公远的《三用韵十首》其三,描绘了秋分这一天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庆祝活动: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

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

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

这是一首极唯美的写景诗,一字一句都在带领我们感受秋分之夜的宁静安详。

屋头明月上,此夕又秋分 明月爬上屋头,又到了秋分时候。表明这是秋分这一天的夜晚,月亮高悬,月光洒在屋顶上,营造出一种宁静美好的氛围。

千里人俱共,三杯酒自醺 千里共明月,独饮三杯酒,似有微醺之意。描绘了在这一特殊时刻,人们共同庆祝秋分的情景,人们聚在一起,举杯共饮,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河清疑有水,夜永喜无云 河水清澈安静,没有流动,就仿佛看不见有水的存在,夜晚的天空如此干净,万里无云。描绘了秋夜清澈的河流和晴朗的夜空,无云的夜晚给人以宁静和喜悦的感觉。

桂树婆娑影,天香满世闻 桂树的影子婆娑微微,只闻得香飘幽幽,散发在这世间每个角落。以桂树和桂花为象征,表达了秋分的自然之美和香气四溢的景象,使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桂花的香气。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分这一天的自然美景,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庆祝秋分的习俗和文化。秋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收获的季节,也是祭月的时刻,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平衡和阴阳调和。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人们的活动,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追求身心健康的哲学思考。此外,秋分时节还有赏秋、品尝秋季美食等习俗,丰富了这一节气的文化内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