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面不寒杨柳风——咏春风古诗词赏析(一)

标签:
文学诗词春风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春风,也叫东风、和风,是春天的使者。冬去春来,春风习习,给人们带来的是盎然的春意、温暖的生活和别样的心境。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便对春风情有独钟,思绪澎湃,以其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吟咏之。在中国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春风富有春意,又是异彩纷呈的;春风带有感情,又是复杂多样的;春风寄托心语,又是引人深思的。春风意象在古诗词中,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
春风从新年的第一天起就为人们送来春天的暖意:
这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对春天开始的细致描写。在送旧迎新的爆竹声中,春风把春天的暖意送到千家万户。此时的春天,还带着新年的余味,沾着春节的喜庆。在爆竹的响声中,春风向世人预告着早春的讯息,尽管这暖风还是微微的,她却能驱除冬天的寒冷,给人们带来欣喜和希望。在诗人的笔下,春风就是一个报春的使者。
过了二月,气温逐渐回升,大地也变得温暖起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里的诗句便从人的触觉方面直言春风的和煦而无寒意。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描绘了春风吹拂大地的盎然春意: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春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温柔的春风里,和谐而优美,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南宋诗僧志南《绝句》里描写春天景象的诗句,把春风称作“杨柳风”,生动而脱俗: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
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雨,是杏花浸湿过的雨,似乎更纯净;风,是杨柳筛滤过的风,似乎更清爽。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杏花雨”,
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并不觉得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诗意的春日远足!悠然徜徉在这样的春色里,该是何等的惬意啊!
再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南溪早春》:
诗题为“咏春风”,全诗没有出现一处春风的字眼,可句句都在写春风。第一句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无形而有味;第二句从触觉上写春风轻重自如的力度;第三句从视觉角度着墨,写女子对镜用香粉扑脸,落下的粉末经春风一吹,便纷纷升腾飘起;第四句从听觉角度下笔,写婉转悠扬的琴声,在春风的轻拂之下传送到远处,虽然只剩余音,也韵声不绝,缕缕可闻。这样,就将春风的柔和之态状写得惟妙惟肖。春风给人们带来一种温柔体贴的抚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