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困人天气日初长——咏初夏古诗词赏析(四)

(2020-05-27 09:48:50)
标签:

文学

诗词

初夏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http://img2.fengniao.com/product/119/659/cenBEgPQZQ6Q.jpg


            困人天气日初长

                                                ——咏初夏古诗词赏析(四)

                                                         

 

宋代诗人司马光的《客中初夏》,借初夏景物表明志向: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就是在洛阳时写的。

前两句写雨后初晴的景色,四月的天气清明暖和,雨过天晴,对着门的南山更是青绿分明。诗人的感情倾注不在此,真正想要写的不是雨后乍晴的清明和暖的天气,也不是明净如洗的南山,而是要借此引出后面的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来表露坚定的不可动摇的政治情怀。

后两句的景物描写是有寄托的,是在抒情。诗人客居它乡,在春尽夏初之际,一幅雨后乍晴清明和暖的秀丽画面跃入诗人的视野。看看那些像柳絮般随风转舵的小人,唯有那向阳怒放的葵花才值得尊敬。这里不难发现,诗人非独爱葵花,是性情使然,言在此而意在彼。诗人久在官场,自是看够了人云亦云的柳絮,却无论如何也不愿自己摧眉折腰随风飘摆,终而选择了做向日的葵花,心犹如葵花向日,任雨打风吹,不动不摇,绝不改变自己的政治理想。

宋代大词人苏轼的《阮郎归》,写初夏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此词写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

上片写初夏已悄悄来到一个少女的身边。绿槐高柳咽新蝉,都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叶繁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还有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熏风初入弦,又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这里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由于以上所写的景物分别诉诸于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和触觉(熏风),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进入室内描写。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着沉香(即水沉)的袅袅轻烟。碧纱白烟相衬,不仅具有形象之美,且有异香可闻,显得幽静闲雅。这时传来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而棋声能她的昼眠,读者可以想象,在这么静的环境中,她大概已经睡足,所以丁丁的落子声便会把她惊醒。醒来不觉得余倦未消,心中没有不快,可见初夏清和天气之宜人。

下片写这个少女梦醒以后,尽情地领略和享受初夏时节的自然风光。结尾二句,写弄水叶面,琼珠碎而复圆,更觉清新可爱。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这生机,这秀色,大概使这位少女陶醉了,于是出现了又一个生动的场面: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着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可以想见,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全词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静;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此词的动态描写很形象生动,且不说棋声惊昼眠玉盆纤手弄清泉的人物活动,就是景物也呈现出某种动感。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这些动态描写对活跃气氛,丰富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此词景中含情,将众多的景物以情纬之,故散而不乱,给人以整体感。词人善于抓住细微的心理感受,并在无形中将客观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对比,通过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构成一幅活泼自然的庭园野趣,并在其中寄寓女主人公的单纯、天真,和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词中的少女形象,与一般闺情词中疏慵倦怠、孤闷愁苦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充满了美好清新的勃勃生机和青春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作品中活泼健康的少女形象,与初夏时节富有生气的景物、环境,构成了一种和谐、清丽、灵动的情调,令人流连忘返。

南宋词人贺铸的《如梦令》,描写了初夏晚景的迷蒙情思:

 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这首词写的是南方水乡春末夏初之景。“莲叶初生南浦,两岸绿杨飞絮”,首两句,很清楚的点出了环境和季节:莲叶初生,绿杨飞絮,把初夏时节写得生机勃勃,飞动流走。“南浦”,泛指面南的水边。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来多指为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本词所描绘的乃一条大江的渡口附近,河湖池塘,莲叶初生,微露水面,青翠欲滴,娇嫩喜人;大江两岸,绿柳成排,枝条婀娜,飞絮漫天,这意境是颇为迷人的。   

词在点出了季节和渡口附近的环境之后,则进一步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和场景:“向晚鲤鱼风,断送彩帆何处?”“向晚”,即傍晚,薄暮将来的时候,江面上吹来春末夏初的暖风,带着湿润的鱼腥味,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和联想。“断送”,这里指的是打发和送行。在渡口附近的江面,出现了一只画船,它已扬起了彩帆,在朦胧的暮色里,摇起了橹,荡起了桨,请问送行者,你要把它“断送”何处呢?   以上季节、时间、环境、场景,均是词人在一定角度亲自看到和感到的。“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原来词人正站在江岸的一座高楼之上,在出神,在发愣,这送别场景给词人带来的感触是情意绵绵,还是怅然若失?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了。再看“楼外”,则是“一江烟雨”。与蒙蒙暮色相合,完全是混沌一片了。此时词人感情的潮水,也只能是一片混沌。   

明代女诗人叶小鸾的《浣溪沙·初夏》,透露出少女的悠长情思:

             香到酴醾送晚凉,荇风轻约薄罗裳。曲阑凭遍思偏长。

             自是幽情慵卷幌,不关春色恼人肠。误他双燕未归梁。

叶小鸾,明末才女。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诗经·关睢》: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酴醾飘香,荇风轻约,词人曲阑凭遍,情思悠长,以至忘了卷帘,耽搁了双燕归梁。全词着墨纤细,抒怀曲婉,表现出女词人体物的精微和咏物的巧思。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闲居初夏午睡起》,于无情思中现出生活情趣: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前二句点明初夏季节,后二句表明夏日昼长,百无聊赖之意。这首诗选用了梅子、芭蕉、柳花等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字,表现出他的闲散的意态;字也很传神,意蕴深厚而不粘滞;闲看儿童捉柳花,一个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儿童捉柳花的描写,尽显农村生活的情趣。

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初夏即景》,绘景寓情:

              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竹子在微风中摆动着,清雅的影子笼罩着幽静的窗户,成双成对的候鸟在夕阳中翻飞,聒噪个不停。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飘落尽了;容易使人困倦的初夏天气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夏初的景象,同时也借景抒发了诗人郁郁寡欢的心情。前两句有静有动,表态中的清影幽窗,动态中的竹摇鸟噪,真是绘声绘色。后两句将前句中的烦躁情绪进一步深化,初夏时分海棠花谢了,柳絮也飞尽了,白天越来越长了,实在给人一种困人的感觉。全诗寄情绪于景物,淡淡几笔,却极具感染力。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的《幽居初夏》(其一):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居山阴时所作。八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勾勒环境,笔力开张,一起便在山关水色中透着一个 字。次句写到居室周围,笔意微阖。乡间小路横斜,周围绿荫环绕,有屋于此,确不失为幽居;槐树成荫,又确乎是绕屋树扶疏的初夏景象。这一句暗笔点题。颔联紧承首联展开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自是典型的初夏景色。然上句字,明写所见;下句却用蛙鸣暗写所闻。明、暗、见、闻,参差变化,且上句所言,湖水初平,入眼一片澄碧,视野开阔,是从横的方面来写。白鹭不时自蓝天缓缓下翔,落到湖边觅食,人的视线随鹭飞从上至下,视野深远,是从纵的方面来写。而白鹭悠然,安详不惊,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使这幅纵横开阔的画面充满了宁静的气氛,下一字,更显得诗人静观自得,心境闲适。景之清幽,物之安详,人之闲适,三者交融,构成了恬静深远的意境。从下句看,绿草丛中,蛙鸣处处,一片热闹喧腾,表面上似与上句清幽景色相对立,其实是以有声衬无声,是渲染幽静的侧笔。而且,这蛙鸣声中,透出一派生机,又暗暗过渡到颈联箨龙木笔,着意表现自然界的蓬勃生意,细针密线,又不露痕迹。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是初夏常见之物。箨龙已过头的笋,则林中定然留有许多还没有完全张开的嫩竹;木笔才开放第一花,枝上定然留有不少待放的花苞。诗人展示给读者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景物。

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的景色之美,显示诗人怡然自得之乐,读诗至此,真令人以为此翁完全寄情物外,安于终老是乡了。但结联陡然一转,长叹声中,大书一个字,顿兴万物得时,吾生行休之叹。原来,尽管万物欣然,此翁却心情衰减,老而易倦,倦而欲睡,睡醒则思茶。而一杯在手,忽然想到往日旧交竟零落殆尽,无人共品茗谈心,享湖山之乐,于是,一种寂寞之感,袭上心头。四顾惘然,无人可诉说。志士空老,报国无成,言念至此,只能怅怅。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清人梁清远在《雕丘杂录》中说:陆放翁诗,山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村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这是陆游一生忧国忧民,热爱生活,积极用世,坚韧执着的个性的闪现,也正是这首《幽居初夏》的特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