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日一阳生百福——唐代咏冬至节诗赏析

(2019-12-19 15:18:03)
标签:

文化

文学

诗词

冬至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明日一阳生百福——唐代咏冬至节诗赏析

   明日一阳生百福

       ——唐代咏冬至节诗赏析

            

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起源于春秋时期。中国古代使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公历的12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如今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后汉书》中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庆贺冬至日的仪式仅次于正旦(春节)。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201611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由于冬至特定的节气时令和节日特征,诗人墨客们面临冬至节,都会感叹时光与人生,感叹岁末与寒冬,咏颂冬至节带给人们的启迪与希望。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小至》,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气氛: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诗中的“小至”,是指冬至日的第二天(一说前一天)。

《小至》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诗的末二句写他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虽然身处异乡,但景物与家乡的没有不同,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痛饮。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都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全诗紧紧围绕“小至”的时令,叙事、写景、抒感,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情趣。首联说冬至后白昼渐长,阳气渐舒,冬至既到,春天也就不远了。诗人以咏叹笔调点明“阳生春来”,与冬至的诗题紧扣,作为总起。中间两联是分承:颔联承首联“冬至”的自然节令特征: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用葭管动飞灰写冬至节到。颈联承冬去春来的景物特征,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尾联以抒情作结:在这身处异乡无可奈何的情景下,就让儿子取酒来尽饮吧! 这举动和诗中写冬天里孕育着春天气氛的基调是一致的,这正是诗人感受敏锐,立意高远,选材典型,热爱生活的不俗体现。

杜甫另一首诗《冬至》,抒写自己孤独漂泊的感伤: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诗人离开长安后流落他乡,首联中的“年年”“忽忽”表现时间飞逝,又到一年冬至,而长期漂泊的诗人仍然有家难回、穷愁潦倒、困苦不堪。“常为客”三字为一诗纲领,四联都围绕着“长为客”而展开。颔联写诗人漂泊江上形容憔悴,因为远在天边,每到冬至非常思念家乡亲人。边远地区过冬至节是自家人亲亲热热欢聚一堂,而这与诗人的孤独漂泊形成强烈反差。颈联写诗人只能在雪后拄着拐杖面对山沟,表现了诗人长期漂泊后的年老孤独,与下句回想起带着鸣响的佩玉上朝,散朝后离开皇宫的得意往事,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感到人生的失落。尾联写每到此时,诗人因冬至这样特殊的日子自己还孤独漂泊而感伤无限。“三秦”借指长安,即朝廷所在。朝廷对诗人的遗忘,让诗人心里感伤无比,十分迷茫。

这首诗是一首羁旅诗,表达了诗人对仕途挫折和流离他乡的伤感与迷茫之情。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了游子思家之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岁末,诗人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

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节日。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想象着和亲友一起欢度佳节的情景。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呀!诗人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三、四两句使用白描,情感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此诗是诗人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却从反向落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诗人杜牧的《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思念弟弟,感情深挚:

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尊前岂解愁家国,辇下唯能忆弟兄。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这是一首书寄怀弟之情的亲情诗,为杜牧居江南时所作。一阳生:指冬至日。

杜收只有一个弟弟,兄弟甚是友爱,诗人曾因照顾生病的弟弟而弃掉监察御史和吏部员外郎的官职,可见对弟弟的关心。

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对弟弟情深意切的关心,这种关心,是通过简捷朴素的生活层面加以表达的。诗人善于运用对气候、环境的感受来表达思念骨肉的忧愁、惆怅。首联点明了节令,冬至到了,气候转冷了,不知远方的弟弟境况如何?写封家书问候一下吧。诗人客居他乡恰逢京使,为能捎信给弟弟而感到欣喜。时令的推移,引发了感情的起伏变化。颔联把两种感情加以对比,烘托对弟弟的殷切思念。一杯苦酒,默坐独饮,非但无以解忧,反而顿生愁绪无数。这种愁闷,不是遥远的国家之忧,而是更有直接的切肤之感的骨肉之痛。颈联更是表达了一位敦厚的兄长对弟弟关心的无微不至。诗人以自身的感受来推测亲人的处境:天冷了,不知多病的弟弟是否知道保重自己的身体?是否知道添衣加被?这种关心之情着实感人。尾联愈加显示了兄长的心情之沉重。飒飒的寒风已让诗人深感不安,更何况是冷雪呢?即使不是雪,难道雪天的到来还会远吗?思念关切之情演变为更深的惆怅焦虑。诗句层层推进,逐渐加强了对亲人的关切之情。

唐代诗人戎昱的《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抚今追昔,感慨顿生:

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

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

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

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

去年冬至到来之时诗人在长安,手柱拐杖的诗人也曾身居高位,头顶高帽。今年长安又到冬至日,而诗人却身在辰州,走下台阶遥想当年寒冷的霜雪。夜里诗人梦见自己跟随队伍在苍天下前进,然而现在身处穷乡僻壤,难以实现报国之志。诗人身处南方断绝了来自北方的消息,只得站在江边上涕泗横流。

诗人被贬辰州,遇冬至节日,抚今追昔,感慨顿生。想到身处偏远地方,报国难成,不由得泪流纵横。

唐代诗人权德舆的《冬至宿斋时郡君南内朝谒因寄》,充满了对温暖阳光的期盼:

清斋独向丘园拜,盛服想君兴庆朝。

明日一阳生百福,不辞相望阻寒宵。

诗人独自一人在房里向着花园内朝拜,穿着朝服心中想念着君王兴盛国家。相信明天的太阳一出来众生都会受到恩泽,又何必在意这寒夜的阻挡呢。诗人在冬至节心系国家,相信寒冬即将过去,温暖的阳光将会普照大地,带给人们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