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深处杜鹃啼——咏春啼古诗词赏析(下)
(2017-05-03 10:46:44)
标签:
文学诗词意象春啼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此词写词人客中闻杜鹃啼声而触发的感慨,抒写了浪迹在外、有家难归的慨叹。
结尾两句用反跌之笔表曲折之情,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起首两句写杜鹃啼鸣的环
境和季节。在靠着青山的十里楼台的旁边,在春天百花盛开的深处,听见了杜鹃啼
叫。“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杜鹃在花间不断地叫着,好像对“行
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比诸黄莺的随意飞动,对人漠不关心,大不相
同。“行人”走在春色绚烂的优美环境中,心情本来是愉悦的,但因为离家做客,
所以听了杜鹃的叫声,不免会引起思念之情、做客之愁。
下片由写景转为抒情,写“行人”闻鹃啼的心理变化。过片后三句写晴明的春日,杜鹃偏又卖弄它的叫声,“行人”从梦中惊醒,听到的还是声声的“不如归去”。前面写路上初闻鹃啼,感到“殷勤”;可听得太多,睡在床上也被叫得不安,叫的又是一句“行人”所做不到的话,那“行人”心中自然也就变得有点烦躁了。“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身处天涯,哪里是没有回家的心思!但是回家的日子连自己都无法预料,有什么办法呢?这两句表面上是对喋喋不休的杜鹃的埋怨,实际上是游子对于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生活遭遇的抱怨。不是自己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生活不能由自己主宰,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在烦躁中的思念,说是自言自语行,说是对杜鹃的回答也行。这里表面上有埋怨鹃鸟无知、强聒难耐的意思,但归根到底,是对真正“作弄”人的生活遭遇的抱怨。
北宋词人秦观《踏莎行》中的杜鹃啼声,引起无限愁思:
宋代词人贺铸在《忆秦娥》写杜鹃啼血,不胜凄厉:
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赴陶元亮菊花期。而今堪诵《北山移》。
上片写景。词人对他的重新出任,并没什么快感,相反,他把杜宇的啼鸣,比喻为给他唱的“送行诗”。这里说“送行”,是嘱咐他别忘归来之意,表达了词人未出行即思归乡的心境。而沙鸥这些平时与他结盟为邻的伴友们,在他临行之际,竟也不忍相别,背着他飞走了。词人用杜宇鸣叫、白鸥飞走,描绘和渲染出一种喜悦不足、凄苦有余的气氛!
下片写情。词人用郑子真、陶元亮、《北山移文》三个典故,抒述了自己这时的心境。他感到,这次出山,与其说是为国家建功立业,不如说是对这些年来久已习惯了的“隐逸生涯”的背叛。因此,他发出了“对郑子真岩石卧,赴陶元亮菊花期”的感叹。郑子真,据《杨子法言•问神篇》:“谷口郑子真,不屈其志而耕乎岩石之下,名震于京师。”陶元亮,即陶渊明。这里词人是说,对于郑子真、陶元亮这两位前代卓著名声的“隐者”,自己已无颜再见他们了。《北山移》,指《北山移文》,南齐孔稚圭著。据《文选之臣注》说,南齐周彦伦,临隐钟山,后应诏出为海盐县令,欲过钟山。热爱山水,不乐世务的孔稚圭借山灵的口吻,写了一篇《北山移文》,拒绝周彦伦再到钟山来,并对那些贪图官禄的假隐士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移文,是用于同级官吏之间的一种官府文书。“而今堪颂《北山移》”,如今,词人忽然觉得这篇著名的文章,好像是给自己的,是嘲笑他自己似的了。
其实,这都不过是词人的谦托之词罢了,这首《浣溪沙》的实际用意,是对朝廷弃置他长达十年之久的一种委婉抗议。因为这个差使,并不能充分实现他的报国初衷,所以,与其担任一个不能实现报国宏志的差使,还不如在家饮酒赋诗,自得其乐。他这一时期的许多作品,如《添字浣溪沙•三山戏作》:“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临江仙•和信守大道丈韵,谢其为寿。时仆作闽宪》:“海山问我几时归,枣瓜如何啖,直欲觅安期”,也都流露出倦宦思归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