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松柏有本性
——咏松柏古诗词赏析
川
雪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第九》)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有不少值得一读的诗篇。松树作为诗词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
三国·魏诗人刘祯的《赠从弟》,釆用比兴手法,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写出松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颠,迎着瑟瑟寒风,不向寒风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在风中是多么刚劲!描写松树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树的可贵品格。这两句是对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勉励他的堂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正当严冰霜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的腰杆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终年端端正正。用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出松树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严寒吗?是的,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直接写松树品格,点明主题。“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亊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喚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在这里,诗人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同时也是自勉: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并劝告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东晋诗人左思在《咏史》中,借山涧底松与山头小苗的对比,抨击了门阀制度: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诗的意思是: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下,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头发白了仍不被重用。
这首诗以生长在山涧底下的茂盛的松树比喻有才能的人,把生长在山头上,在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比喻无才能的世族子弟。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
东晋才女谢道韫十分仰慕嵇康,她写了一首《拟嵇中散咏松诗》,以松树象征嵇康:
遥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
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
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
谢道韫心中喜欢嵇康那样似山顶青松一样挺拔刚劲的伟男子、伟丈夫。这首诗从题目就可以看出来,谢道韫是拟嵇康的诗写出来的,是拟嵇康的《游仙诗》。
在这首诗中,“隆冬不能凋”的“山上松”就是嵇康的象征,“愿想游下憩,瞻彼万仞条”,非常直率的表达了谢道韫对嵇康的仰慕和崇拜,她多么希望自己能走进他,好好地仔细欣赏他。然而她与嵇康生不同时,这个愿望哪有实现的可能呢?除非有像王乔这样的仙人能帮助她才有这个可能吧,所以接下来谢道韫咏出了“腾跃未能升,顿足俟王乔”的无奈。最后两句,“时哉不我与,大运所飘颻”,则是谢道韫对自己与嵇康这样的人物生不同时、却要与王凝之这样的人物长相厮守的遭际的感叹。
再看隋代诗人李德林的《咏松树》:
结根生上苑,擢秀迩华池。
岁寒无改色,年长有倒枝。
露自金盘洒,风从玉树吹。
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
诗中赞美松树“岁寒无改色”,不畏严寒,保持苍翠颜色。“寄言谢霜雪,贞心自不移”,面临风霜冰雪的摧残打击,仍然保持自己的本心,坚贞不屈,衷心不移。
唐代大诗人李白对松树的形象赞赏有加,请看他的《南轩松》: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高大的松树,苍劲挺拔,昂首天外。这首诗为我们塑造了松树郁郁苍苍、古朴高洁的形象。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古人有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五六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阴生古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古苔。既言“古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古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最后二句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松树高大的形象,还是不畏严寒风暴、品格高洁者的象征。这首诗,借物抒怀,诗人赞颂“凌云霄”的孤松,也表现了自己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一首《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桦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全诗未见一个“松”字,而句句写松,以衬托手法写出了松与桦、柳、杨、梅之不同:落落出群,青青不朽。
杜甫于公元759
年末去成都,筑草堂于沈花溪,手植松树四棵,后飘零他方。三年后再来草堂,见松有感,作《四松》诗:
四时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四棵松树初栽时约三尺长,三年后有一人多高了。长得繁茂、挺拔,着实使诗人高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十分喜爱松树,为能天天见到它,亲自在庭院栽种松树,并写有《栽松二首》:
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
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
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
(其一)
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
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
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
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
(其二)
诗人已年过四十,种这些“未盈尺”的小松,等到它们成阴时,可能快要七十岁了。为什么要种这些小松呢?“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因诗人欣赏松树的苍茫本色。“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喜爱松树保持晚节、坚贞耿直的品格。表现了诗人对松树的极度喜爱之情。
宋代文学家苏轼酷爱松树,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在家乡附近的山冈上种植松树,写有许多咏松诗句:
我昔少年时,种树满松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戏作种松》)
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
(《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送贾讷倅眉》)
诗中写出了自己从少年到老年亲手种植松树的情形。“手植青松三万栽”,极为夸张地写亲手植松之多,表现了对松树的喜爱之情。
唐代诗人储光羲的《石子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盘石青岩下,松生盘石中。
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
五鬣何人采,西山旧两童。
这是一首咏松的诗。诗人用平淡简练的语言来描述在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松树不畏严寒酷暑,依然故我地向上生长,向人们展现了松树一如清风明月般的高尚品格。
“盘石青岩下,松生盘石中”,这两句是写松树生长的恶劣环境。在长满青苔的巨大岩石山崖下,七零八落的盘石中,生长着一片松树林。
“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这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之处。一年四季,不论是严寒酷暑,风霜雪雨,松树都不会改变颜色,依旧挺拔屹立,苍翠碧绿,每时每刻迎送着阵阵清风,松涛阵阵。
“五鬣何人采,西山旧两童”,这两句是写在生长的过程中,松树上老的松毛掉落在地上,附近西山的两个少年郎到此来扒柴。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松树生长旺盛,同时又富于生活情趣。
唐代诗人杜荀鹤以《小松》自喻,别有情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诗中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到诗人是以“小松”自喻。
晚唐诗人李群玉的《书院二小松》,具有天籁之音: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第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第二句,“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新颖而传神;而以“粒”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从此静窗闻细韵”,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再看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
举手指屋脊,云今如此长。
开田故岁收,种果今年尝。
告叟去复来,耘锄尚康强。
死狐正首丘,游子思故乡。
嗟我行老矣,坟墓安可忘!
诗的意思是:有个道人从我家乡的北山过来,问他我家东面山冈上的松树长得怎样了。他举手指指屋脊,说现在已经长得这样高了。新开的田地去年丰收了吧,种的果树结的果子今年也品尝上了吧?我对道人说我出来还要回去,我的身体还健康强壮,还能从事农业劳动。狐狸死时头正对着出生的小山丘,我这个在外飘零的游子也思念自己的故乡。慨叹我即将老去了,我坟墓所在地的家乡怎么能忘呢!
诗人通过向家乡来的道人问话,表达了自己的游子思乡之情;更通过问松树的生长情况,侧面反映出诗人自己内心追求像松树一样高风亮节的情操。
此外,着重描写松树外部形态与内在品质的作品,还有北宋画家、诗人文与可的《将赴洋川书东谷归隐》:
落落岩畔松,修修涧边竹。
爽气逼襟袖,清如新出浴。
诗人赞美松树的挺拔高俊,竹子的修长俊逸,面对它们,“爽气逼襟袖,清如新出浴”,极为清爽宜人。表现了对归隐之地的喜爱之情。
再看清代诗人刘石龄的《登祝融峰顶宿上峰寺》:
虬松生古岩,翠叶光炯炯。
灵秀天所钟,应与兹山永。
诗中赞美松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以在贫瘩的土壤里生长,可以在陡峭的岩壁上扎根,刀砍不断,火烧不死,风暴摧不垮,雷霆也难轰。是上天所钟爱的灵秀之物,当与高山同存。
清代诗人陆惠心写有《咏松》诗五首,多方面表现了松树的品质与精神:
其一
瘦石寒梅共结邻,亭亭不改四时春。
须知傲雪凌霜质,不是繁华队里身。
其二
迎寒冒暑立山冈。四季葱茏傲碧苍。
漫道无华争俏丽,长青更胜一时芳。
其三
风吹雨打永无凋,雪压霜欺不折腰。
拔地苍龙诚大器,路人敢笑未凌霄?
其四
身寄南山不老翁,冰霜历尽志尤雄。
欣偕瑞鹤凌空舞,乐伴祥云赏日红。
其五
遮云蔽日斗天公,伴月陪星入太空。
拔俗超凡君子志,疾风骤雨显英雄。
陆惠心笔下的青松,结邻瘦石、寒梅,一样清瘦而富有灵性。犹如雪中的高士,重岩之上,著青衫,立于雪,云为笠,风为蓑,铁骨丹心,傲雪凌霜,远去红尘,高韵澹然。用其坚韧的品质,在冰雪中锻造着瑰丽卓绝的风景,无须繁华的背景,却有永恒的真淳。
松枝还可以代替柳枝送别行人。唐代诗人岑参的七言歌行《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描绘了北国的严寒与奇瑰的雪景,抒发了诗人深切真挚的别情。其结尾写道: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这四句诗,写诗人珍惜友情,与友人依依难舍。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
我国汉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唐代人也往往折柳赠别。但岑参在冰雪覆盖、万里云凝的塞外送客,无柳可折,代之以“青青松树枝”,一则松树具有傲霜凌雪的品质,二则青松象征着友谊常青,如此结尾,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