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牡丹意象 情思悠长——唐代咏牡丹诗词赏析(下)

(2016-04-19 09:53:16)
标签:

文学

诗词

牡丹

意象

赏析

分类: 诗词赏析

            牡丹意象 情思悠长                              ——唐代咏牡丹诗词赏析(下)

                川  雪

在咏牡丹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的作品。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牡丹·和钱学士作诗中写白牡丹不被人看重:素华人不顾……无人自芳馨。”诗人感叹道:“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人们的爱憎是跟随潮流的,并不看重本身的价值,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他在《白牡丹》诗中说更明显:

    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

    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

诗中的“白赞善”,是诗人自指。元和年间,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借白牡丹受冷淡无人喜爱,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注:一首翰林院北厅花下作,一首给事宅南亭花下作。
    在群芳斗艳的花季里,被誉为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总是姗姗开迟,待到她占断春光的时候,一春花事已经将到尽期。历代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于伤春惜花的题材总是百咏不厌。而白居易这首《惜牡丹花》却在无数惜花诗中别具一格。人们向来在花落之后才知惜花,此诗一反常情,却由鲜花盛开之时想到红衰香褪之日,以把火照花的新鲜立意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寄寓了岁月流逝、青春难驻的深沉感慨。第二首是对风雨中“飘零泥土中”的牡丹花的感伤,实则是诗人遭受打击后的身世之感。

唐代诗人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表现了赏花时的惊喜及花落的悲伤:

    赁宅得花饶初开恐是妖。                                  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                                  且愿风留著,惟愁日炙焦。                                  可怜零落蕊,收取作香烧。                                 全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赏花人心理上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初开恐是妖”,当在刚租到的宅院里看到盛开的牡丹时,也许是第一次看到吧引起赏花人一种惊奇、害怕的感觉,甚至担忧是妖异所化,粉光深紫腻,肉色退红娇,艳美的牡丹终于使他陶醉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从而在心中深深地祝愿春风把它留住,烈日不要把它晒焦。但是花开总有花落时,等到花事已去,鲜花飘零,怜惜之心促使他又来收取残花,以作香燃,寄托恋恋不舍之情。一连串的心理刻画十分细腻,人物形象也随之生动起来,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晚唐诗人徐夤在《郡庭惜牡丹》中,那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也很动人:

     断肠东风落牡丹,为祥为瑞久留难

     青春不驻堪垂泪,红艳已空犹倚栏。

 诗从“惜”字着意,描写牡丹风吹花落、芳华难留的悲伤。抒发了对人生短暂、青春不驻的感叹寓情于花,借花写人。惜牡丹祥瑞难留,即惜人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境内)住在旅,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犹在,罗荐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怅卧遥帏。

    章台街里芳菲伴,且问宫腰几枝。

                         其一

 回想当年京城赏花,而今却在这里“忽相期”,水亭暮雨,微寒犹在,那被雨打败的牡丹实在令人可惜。诗人借牡丹作比,由自己的沦落想到失意的亲朋,因小见大,寄托深。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人。 

    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 

    万里重阴非旧,一年生意属流尘。 

    前溪舞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

                         其二

 这首诗从自己的原沦落,写到自己被人排挤。诗的一开头撇开牡丹,先写榴花。因为榴花晚开,赶不上春天,有人便莫明其妙地笑它,岂知早开早落,更觉人。三句写花含雨,四句写雨打花,希望成空之意,这是多么楚!而牡丹即为雨所败,万里阴霾,顿非旧,一春生气,荡涤全无。这几句从牡丹的零落写到整个人事的变化,把愁人之愁推向顶峰,到诗的结尾又出以反笔,谓他日雨过,牡丹落尽,回想今朝,雨中粉态,尚觉新艳动人言外之意就是今天的零落还算什么,他年的摧残将远甚于今日。全诗咏物亦即言志,写景亦即抒情,从中不难窥见诗人在遭受政治打击以后内心的无限惆怅。 

再看下面两首借牡丹意象表达感伤之意的诗作:

    落尽春红始着花花时比屋事豪奢。

    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

    门倚长衢攒绣毂幄笼轻日护香霞。

    歌钟满座争欢赏肯信流年鬓有华。

                          (罗邺《牡丹》)

    闲来吟绕牡丹丛花艳人生事略同。

    半雨半风三月内多愁多病百年中。

    开当韶景何妨好落向僧家即是空。

    一境别无唯此有忍教醒坐对支公。

                (杜荀鹤《中山临上人院观牡丹寄诸从事》)

罗邺、杜荀鹤均为晚唐这两首诗都带有较浓的感伤色彩。这种感伤,并非基于一时一事而是基于人类生命的普遍性罗诗以“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的盛衰变幻来揭示人世间的富贵豪奢之不可久杜诗以“花艳人生事略同”将牡丹之开落的生命过程与人类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相对比由牡丹反观人生。这些都超越了一己之遭际,上升到哲理思考的层面发人深省。

诗人常常借咏牡丹以表达强烈的贬谪之感。试看下面两首诗

    十年不见小庭花紫萼临开又别家。

    上马出门回首望何时更得到京华。

                   ( 令狐楚《赴东都别牡丹》)

    平章宅里一栏花临到开时不在家。

    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

                  ( 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

令狐楚诗作于文宗大和三年春。其令狐楚久遭贬黜,大和二年冬始返京,次年三月即出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在自家花园牡丹即将开放之际,令狐楚却不得不再次离家赴任,此情此景令作者悲从中来创作了这首感情颇为沉痛的作品。诗歌讲述了诗人外地为官十年没见到庭院中的牡丹花,紫红的花儿正要开放而诗人又要离别家乡,临行时在马背上回头眺望,感叹何时才能重回长安来观赏他心爱的牡丹!以小庭中紫萼牡丹隐喻京华亲友,满腔感伤发为叹惋,爱花之情即恋家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

无独有偶曾经参与过永贞革新被贬外任达二十四年之久的刘禹锡也在大和二年返京。令狐楚的这首诗勾起了刘禹锡内心的无限悲感遂和诗一首,将令狐楚欲说而不敢明说的强烈的贬谪之感表达出来。


风行一时的牡丹玩赏确实为唐朝经济文化生活增色不少。不过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诗人们却从中看到了潜藏的危机白居易的新乐府首先触及到了这一点其《秦中吟·买花》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揭露了奢华赏玩牡丹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唐代诗人柳浑在《牡丹》中也感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唐代诗人王叡《牡丹》中斥责“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在当时无疑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

在这方面思想、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是白居易的《牡丹芳》:

        牡丹芳, 牡丹芳,黄金蕊绽红玉房。

        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绛点灯煌煌。 
        照地初开锦绣段,当风不结兰麝囊。

        仙人琪树白无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宿露轻盈泛紫艳,朝阳照耀生红光。

        红紫十色间深浅,向背万态随低昂。 
        映叶多情隐羞面,丛无力含醉妆。

        低娇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断肠。 
        秾姿贵彩信奇绝,杂卉乱花无比方。

        石竹金钱何细碎,芙蓉芍药苦寻常。 
        遂使王公与卿士,游花冠盖日相望。

        庳车软舆贵公主,香衫细马豪家郎。 
        卫公宅静闭东院,西明寺深开北廊。

        戏蝶双舞看人久,残莺一声春日长。 
        共悉日照芳难驻,仍张帷幕垂阴凉。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三代以还文胜质,人心重华不重实。

        重华直至牡丹芳,其来有渐非今日。 
        元和天子忧农桑,恤下动天天降祥。

        去年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无人至。 
        今年瑞麦分两岐,君心独喜无人知。

        无人知, 可叹息。 
        我愿暂求造化力,减却牡丹妖艳色。

    少回卿士爱花心,同似事君忧稼穑。

此诗的前半部分极尽华美的描写,使全诗的意绪升腾至沸点,营造出了全民赏花爱花的盛大痴狂的场景。诗中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从牡丹的色、香、态入手,描摹了牡丹的色之瑰丽、香之销魂、态之谜人,把牡丹的丰姿神韵尽行托出,笔法细腻,纵横驰骋,酣畅淋漓。而且,在赏花人的选择上,也以上层人士为描写对象,凸显出极尽奢华的辉煌之感,使整个场景在人花交错中相映成趣地呈现出盛世审美习尚极致的豪奢感。但此诗的题旨却并不在前半部分铺彩文的描绘中,而是在后半部分貌似急剧降温、实则炽烈如火、力透纸背的慨叹中。通观全诗,实是以乐景写哀情。情感温度的变化,文辞华丽与质朴的两极,隐性与显性的参差对照,热与冷的奇异错位,为此诗在营造美不胜收的审美空间之外,赋予了针砭时弊的强大力量。尽管自己也深爱牡丹,但诗人情愿“减却牡丹妖艳色”,以期统治者能以百姓疾苦为重,不能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为牡丹挥金如土,却不问稼艰难。白居易于繁华盛景之中触探凄凉的深邃思想背后,是一颗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赤子之心。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使得这首诗获得了一唱三叹、百转千回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因其华美与厚重并举的独特艺术魅力而广为传诵,深入人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