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意象 情思悠长——唐代咏牡丹诗词赏析(下)
(2016-04-19 09:53:16)
标签:
文学诗词牡丹意象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川 雪
在咏牡丹的诗词中,有不少是借花抒情,伸述心志的作品。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白牡丹·和钱学士作》诗中写白牡丹不被人看重:“素华人不顾,……无人自芳馨。”诗人感叹道:“始知无正色,爱憎随人情。岂惟花独尔,理与人事并。”人们的爱憎是跟随潮流的,并不看重本身的价值,流露出诗人对世道混浊,忠奸不分的不满情绪。他在《白牡丹》诗中说得更明显:
诗中的“白赞善”,是诗人自指。元和年间,白居易任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因上表请求严惩刺死宰相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受到冷遇,闷闷不乐。他借白牡丹受冷淡无人喜爱,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不平。他在《秋题牡丹丛》中写出了“幽人坐相对,心事共萧条”的凄楚心境。在《惜牡丹花二首》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绪:
唐代诗人王建有首《题所赁宅牡丹花》诗,表现了赏花时的惊喜及花落的悲伤:
唐文宗开成三年的暮春时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长安应试博学鸿词科落第,由长安动身回径原,途经回中(今甘肃固原境内),住在旅馆,恰遇苦雨天气,院子里的牡丹刚刚绽苞,就被一阵狂风疾雨打落。诗人回想往事,触景生情,借牡丹以寄慨身世,写下了著名的《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
再看下面两首借牡丹意象表达感伤之意的诗作:
罗邺、杜荀鹤均为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带有较浓的感伤色彩。这种感伤,并非基于一时一事,而是基于人类生命的普遍性。罗诗以“买栽池馆恐无地,看到子孙能几家”的盛衰变幻,来揭示人世间的富贵豪奢之不可久;杜诗以“花艳人生事略同”,将牡丹之开落的生命过程与人类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相对比,由牡丹反观人生。这些都超越了一己之遭际,上升到哲理思考的层面,发人深省。
诗人常常借咏牡丹以表达强烈的贬谪之感。试看下面两首诗:
令狐楚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三年春。其前令狐楚久遭贬黜,大和二年冬始返京,次年三月即出为东都留守、东畿汝都防御使。在自家花园牡丹即将开放之际,令狐楚却不得不再次离家赴任,此情此景,令作者悲从中来,创作了这首感情颇为沉痛的作品。诗歌讲述了诗人外地为官十年没见到庭院中的牡丹花,紫红的花儿正要开放而诗人又要离别家乡,临行时在马背上回头眺望,感叹何时才能重回长安来观赏他心爱的牡丹!以小庭中紫萼牡丹隐喻京华亲友,满腔感伤发为叹惋,爱花之情即恋家之情,惜别之意溢出诗外。
无独有偶,曾经参与过永贞革新,被贬外任达二十四年之久的刘禹锡,也在大和二年返京。令狐楚的这首诗勾起了刘禹锡内心的无限悲感,遂和诗一首,将令狐楚欲说而不敢明说的强烈的贬谪之感表达出来。
风行一时的牡丹玩赏确实为唐朝经济文化生活增色不少。不过具有忧患意识和批判精神的诗人们却从中看到了潜藏的危机。白居易的新乐府首先触及到了这一点,其《秦中吟·买花》中写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揭露了奢华赏玩牡丹给平民百姓带来的沉重负担。唐代诗人柳浑在《牡丹》中也感叹“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颗。”唐代诗人王叡在《牡丹》中斥责“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这些在当时无疑具有积极的批判意义。
在这方面思想、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是白居易的《牡丹芳》:
此诗的前半部分极尽华美的描写,使全诗的意绪升腾至沸点,营造出了全民赏花爱花的盛大痴狂的场景。诗中融各种艺术手法于一炉,从牡丹的色、香、态入手,描摹了牡丹的色之瑰丽、香之销魂、态之谜人,把牡丹的丰姿神韵尽行托出,笔法细腻,纵横驰骋,酣畅淋漓。而且,在赏花人的选择上,也以上层人士为描写对象,凸显出极尽奢华的辉煌之感,使整个场景在人花交错中相映成趣地呈现出盛世审美习尚极致的豪奢感。但此诗的题旨却并不在前半部分铺彩摛文的描绘中,而是在后半部分貌似急剧降温、实则炽烈如火、力透纸背的慨叹中。通观全诗,实是以乐景写哀情。情感温度的变化,文辞华丽与质朴的两极,隐性与显性的参差对照,热与冷的奇异错位,为此诗在营造美不胜收的审美空间之外,赋予了针砭时弊的强大力量。尽管自己也深爱牡丹,但诗人情愿“减却牡丹妖艳色”,以期统治者能以百姓疾苦为重,不能只顾自己寻欢作乐,为牡丹挥金如土,却不问稼穑艰难。白居易于繁华盛景之中触探凄凉的深邃思想背后,是一颗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赤子之心。这种欲抑先扬的写法,使得这首诗获得了一唱三叹、百转千回的艺术效果。这首诗也因其华美与厚重并举的独特艺术魅力而广为传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