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人似月——咏元宵节古诗词赏析(下)
(2016-02-22 10:47:31)
标签:
文化文学元宵诗词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在元、明、清三代,也有不少咏元宵节的佳作。
先看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
诗中着重写京都元宵节夜,观灯游人的游兴。游人穿着华丽,妆容华贵,儿童看着灯火玩闹嬉戏,穿着长衫的我又是在干什么呢?我也在游人欢乐的笑语气氛之中。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欢乐情景。
再看明代诗人唐寅的《元宵》诗:
诗的意思是:在元宵夜,如果只有灿烂的灯,缺少皎洁的月,无以尽兴,这样的夜,如果只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灿烂的灯光,也无以为春。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月。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在月下燃烧,月亮如水照得大地似银。满街珠宝翡翠闪耀,那是春游的村女,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不尽兴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
整首诗细腻逼真,文采斐然,意境优美感人。
诗人描绘出正月十五灯光月光交相辉映的独特美景,再现了节日四处笙歌、欢赛社神的特有风俗,更写出了游人的开怀行乐、纵享节日的欢愉,洋溢着浓烈的节日氛围。
通常的元夜诗,多写都市。而这首诗却取材农村。灯月辉映的乡村是美的,灯月映照下的村女则更美。她们青春焕发,喜气洋洋.尽情欢笑。
再看明代诗人高启写的《正月十六夜至京师观灯》:
诗人写的是十六观灯,却带出了十五的盛况,相互映衬,诗味浓浓。
这首诗是诗人在汴京观看元宵佳节的盛况时所作。以形象精彩之笔,描写月夜歌唱的场面,十分生动而又韵味悠然。全诗没有一句正面描写歌声,但又句句关涉歌声,在委婉的措辞中,把歌声表现得十分动人[5]
诗的开始两句,从来自各地的伶人粉墨登场写起。先写北方的男性青年——“中山孺子”,这些挑选出来参加歌唱的男青年本来就已很标致,再穿上入时的新装,打扮起来,变得更加帅气。再写北方女子——“郑女燕姬”,这些参加演唱的女子当然也是挑选出来的美女,她们胜过众人,压倒全场。中山少男、郑燕少女都善演戏曲,说明当时杂剧传布的盛况。开始这两句虽然旨在点明演唱的人员,但又并非是纯乎客观的介绍,诗中“倚新妆”、“独擅场”应是互文见义,“倚新妆”的“倚”字,“独擅场”的“独”字,都暗含着一种互相比赛、争妍斗艳之意,男女的情态得到了生动的表现,那种热烈、欢乐而又兴奋的场面,也凸现出来。这时虽然还没有写到他们的歌唱,但人们可以想见,这些英俊的男子、漂亮的女子的歌声,应该十分美妙。而少年男女争扮周宪王剧中人物,也使读者对当时剧界的风气颇有所领会。从侧面反映了汴京作为古时都会,在历受金元劫难之后,经明初的休养生息而恢复生机,重现繁华,其民俗风情,也通过这两句表露出来。
第三句是前两句的拓展,“齐唱宪王春乐府”作为全诗的中心,终于写到了歌唱,主要表现男女声齐唱时的情形。不过诗句中也并没有写到歌声如何,只点明歌唱的形式是“齐唱”,歌唱的内容是“宪王”的“春乐府”。据《明史·诸王传》,宪王即朱有墩,世称周宪王。他能诗善画,谙晓音律,是明初影响较大的散曲、杂剧作家,剧作达三十一种,总名《诚斋乐府》,这里演唱的是他的乐府中的一种。地位这样显赫、成就又很高的人物的乐府,自然是十分美妙的了。用男女声“齐唱”的形式来演唱,不仅声音宏大,而且刚柔相济,雄浑中有清脆。“齐唱”二字,刻意渲染出元宵欢庆,万民同乐的情景,给人的感觉是舞台上伶人的演唱与舞台下观众的和唱一起进行,场面肯定是热闹之极。这里仍然只是暗示,没有正面去写歌声,但却使人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最后一句,不仅没有写到歌声,反而宕开笔端,写起了戏曲表演场地旁金梁桥外的夜景和天上的月色。“金梁桥”在汴京,从桥上望过去,那一轮明月正遥挂天际,洒下如霜的清光,给整个汴京城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全城变得朦胧、幽邃,更加显示出动人的韵致。“月如霜”之清冷幽静,与前面所描绘的欢庆热闹情景似乎不相吻合,然而这一句实际上却是诗人的神来之笔,以淡墨衬浓彩,余韵宛转,余味曲包,深得唐人竹枝词之妙。此时,那男女齐唱“春乐府”的歌声,不仅响彻全城,而且在月光中也更加清亮,仿佛从地上直飘向月宫。这一句,是以景衬声,在诉诸视觉的月色中,暗暗包含了诉诸听觉的歌声,这样一衬,歌声似乎显得“形象化”了,好像看得见,摸得着,更给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诗人巧妙的安排,使得诗歌最后更加耐人含咀,神味隽永,情韵不匮。
李梦阳是明代中期文学家,精于古文词,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汴京元夕》寥寥四句,再现了汴京元宵之夜演出戏曲时演员擅场、众人齐唱的欢乐场面。流畅自然,清丽可喜,颇有唐竹枝民歌风味。
其一的意思是:在元夕之夜满城灯火荡漾着一片春烟,然而天色阴沉,月亮隐藏在海天的那边。看到像鳌山一样的灯彩,想起宝岛台湾已沦落三年,不由得引起了我伤心流泪。
其二的意思是:三年后的今夜天空不见月光,美丽的月亮大概在台湾故乡。我想到海天之外去寻找明月,半夜里做梦,神魂飞渡重洋,回到美丽的宝岛。
丘逢甲是台湾人,进士出身。中日战争失败,割让台湾的消息传出后,他异常愤慨,打电报给满清政府提出抗议,并倡议台湾自主,得到广大台湾人民的拥护。于是组织军队,成立台湾民主国,拥当时的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自任大将军,对日军进行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战败离台内渡,但仍然念念不忘台湾,作收复的打算。回到大陆后,写过不少怀念故乡的爱国诗篇。
此诗是诗人在故乡台湾被割让三年后的元宵节晚上所写。清光绪年间,腐朽无能的清朝政府将台湾岛割让给日本,诗人心中难平。元宵这天晚上,他遥望宝岛,胸涛阵阵,他要在梦中飞渡到台湾,收复失地,情感非常强烈。
正月十五日元宵夜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在诗词中赏析元宵节是一种品味,一种心情,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延伸。当空皓月,月圆人和,和和美美中,让我们体味这佳节佳时的欢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