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嫌寒漏尽 春色应来早——宋、明、清咏除夕诗赏析
(2016-02-03 15:28:10)
标签:
文化文学诗词除夕赏析 |
分类: 诗词赏析 |
宋代的春节习俗与唐代相似,除夕守岁是过年的重要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节日风俗多有相同,除夕也是如此。宋代大诗人苏轼就在诗中介绍了他的家乡四川眉州除夕节日的情形。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岁末,苏轼在陕西凤翔府任判官,不能回家过年,就写了《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寐,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是。余官于岐下,岁暮思归而不可得,故为此三诗以寄子由》,寄给在汴京的弟弟苏辙。 在诗题中,诗人介绍了岁晚家乡特有的风俗。
先看《馈岁》:
再看《别岁》:
所谓别岁,是在新年到来之前,邻里、亲戚或是朋友,互相宴请,酒食相邀,辞别旧岁。
《别岁》是一首生命之歌,流露着对于流光易逝的伤感和对于生命短暂的困惑。诗的开始,说故人如果远行千里,还要依依惜别、迟迟难行,何况人生别离一岁呢?可怕的是,人之远行尚可归来,而岁行的流逝却不能追回了。你若想问这个“岁”去了何处,我告诉你,它远在天涯,已经追逐着东流之水,流到大海之中,永无归时。……哎!不要嗟叹旧岁之别吧!因为我们很快就又要与新岁辞别。那么,不悲哀嗟叹旧岁的流逝,又应该怎样对待这流光电闪一般飞逝的生命呢?诗人的回答是:“东邻酒初熟,西舍彘已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就是要在欢乐中享受生命,享受时光。你看,东邻酒熟,西舍肉肥,何不举杯畅饮,来慰藉那对于时光流逝的悲叹呢?诗人的这首早期诗作,在内涵上,显示了东坡初入仕途的困惑和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其答案尚属那种青年时代的莫名惆怅;就其写作方式而言,见出了以后以议论为诗、以文为诗的端倪,其中以一种情理和思考作为篇章结构的主线,气势纵贯,一气而下,引人入胜。
而《守岁》,则透露出青年诗人的豪情:
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达旦不寐,等候新年的到来。
诗的开头将流动之垂岁比拟为“赴壑蛇”(李商隐《樊南甲集》有云:<</span>蛇>“赴壑而一去无返”),蛇之赴壑正与岁之流逝相同,诗人就此起兴发论,说在守岁之时当这条赴壑蛇的修长美丽的蛇鳞大半没去之时,谁也难以遮挡住它的去意;而它仅仅剩下一个蛇尾时,不论怎样努力,你都难以拦住它的消失了。倒是那些孩子们无忧无虑,勉强支撑着不睡,在除夕之夜喧哗着。我一直坐到灯烬灰灭,才起来仰望北斗横斜。想到一年年地度过,重要的是不要将自己的心事、理想、愿望随意蹉跎。努力就从今夕开始吧,趁着现在自己还是青年人(当时苏轼二十五六岁)。此诗表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人用蛇赴丘壑比喻时间流逝不可留,暗示要自始至终抓紧时间做事,免得时间流逝,虽勤也难补于事,努力应从今日始。勉励自己和弟弟要惜时如金,不要让志向抱负付诸东流,透露出青年苏轼不甘平庸、意欲有为的豪壮胸襟。宋代的春节习俗与唐代相似,除夕守岁是过年的重要习俗。
诗的前两联写除夕之夜,寒漏将尽,春色早来。春风吹开玉阶前的梅花,金炉里燃烧的熏草也已停歇。诗人描写了除夕之夜的守岁情景,感受到冬去春来的阵阵暖意。后两联写诗人感到岁月更新,小孩子逐渐长大成人,老年人嗟叹年岁更老。恰似年华在日夜催促一样,流露出了壮志未酬的感叹。
再看南宋诗人陆游《除夜雪》,表现了瑞雪迎春的喜悦心情:
诗的意思是: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除夕之夜迎来瑞雪,诗人心里非常高兴,来不及喝酒庆祝,赶着写桃符换下旧桃符迎接新年。表现了诗人喜迎新春的高兴心情。
宋代词人姜夔的《除夜自石湖归苕溪》,一路幽香:
诗人泛舟归来,岸边冬雪已融化了一半,细嫩的草尖从沙里钻出了头,虽然在竹林间的梅花看不见,然而它的阵阵幽香飘进船中,又飘过一道又一道石桥。冬去春来,新春的景色已悄然出现,诗人喜迎新春的心情跃然纸上。
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的《除夜》,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是作者已被元兵押解到燕京(今北京)后囚禁在狱里的一个除夕晚上所写。作者已经下定了为国牺牲的最大决心,所以万念皆空,身世俱忘,一切置之度外。全诗充满了英雄末路的悲观失望气氛。
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诗中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明代诗人于谦在《除夜太原寒甚》一诗中写道:
诗人不怕严冬,不怕当政的贪官污吏的谗言和迫害,光明正大,正直无畏地歌颂春风的近在咫尺,富有哲理的意蕴和人生体悟。
除夕守岁,辞旧迎新,既有怀念留恋,又有对新的一年的期望。
明代诗人文征明的《除夕》诗别有意味:
诗人除夕忙着挑灯拣诗,总结自己的创作成就。号称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诗人,志趣不同于凡人,过年自有自己得意的事情要做。“莫笑”一句,暗示出诗人不随波逐流,风格高标。
明代诗人袁凯的《客中除夜》,乡思情浓:
在外面时间长了,到了除夕之夜,听见房外响起爆竹,竟忘了“今夕为何夕”,看见他乡之人欢度除夕,不免牵动乡思,儿女不忘娘,爱国爱家乡,更添一番情趣和韵味!
清代诗人赵翼的《除夕》,很有气魄:
此诗写诗人虽已年老,仍然雄心不减,在除夕之夜冒着寒冷,披衣坐起,要听新年雄鸡的第一声啼鸣,抒发了诗人不同凡响的志向。此诗气势宏大,格调雄浑,在咏除夕的诗词中不同凡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