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风景异 诗中意蕴美——白居易咏早春诗赏析
(2015-03-11 10:28:08)
标签:
文学诗词早春赏析文化 |
分类: 诗词赏析 |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咏早春的诗比较多,因作诗的年代、地点不同,及诗人的境遇各异,虽同是咏早春,景色各异,情趣有别。这里选取诗人在洛阳、江州、杭州所写的三首早春诗进行分析,以感受诗中蕴含的美学意蕴。
先看白居易描写北方早春的诗作《魏王堤》:
这是一首纪游小诗,约作于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春,此时诗人37岁,在洛阳任太子宾客分司。
魏王堤是指洛水流经洛阳城内的一段堤坝,为当时的一大景胜,因曾赐给魏王泰为苑囿,故称魏王堤。
一般说来,花香鸟语的春季,最引人游兴,牵动诗情。但这首小诗写的却不是这样的节令,而是春寒未退,美景未显的早春时节。正因为如此,这首小诗显示的意境别具情致。
诗的起始两句“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但春天里的魏王堤不可能没有一点春的踪影,细心而敏感的诗人突然发现了春已到来的迹象,那就是长堤两旁的弱柳,已嫩枝轻拂,给人间带来了一丝春意。
从全篇诗意来看,这首小诗可以说是一首寻春、觅春诗。在春天来临之前,诗人已动春思,来到魏王堤觅春、寻春,这时虽仍然寒锁大地,不见花影,未闻鸟声,但从已变得柔嫩的柳枝上,看到了春的踪影。诗中用“懒发”、“慵啼”来形容花、鸟,以“无力”描写柳条,都给人一种娇不胜寒的感觉,传神的写出了北方春寒,花木迟发、鸟啼滞涩的早春特点。但春既已萌动,毕竟是寒冷锁不住的,“何处未春先有思?”“先有思”,就是说,春天已在不易察觉中迈出了她的脚步,一个姹紫嫣红的繁华春日,就要来临了。凭着诗人的敏感,在本无春景可写的记游中,却染上了令人鼓舞的春意。
再看七年之后白居易写于江州的《南湖早春》:
此诗作于诗人谪居江州之时。在此前不久,诗人刚经历过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大痛苦与挫折。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愤而上疏,请求朝廷缉捕凶手,以洗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任司马。现在冬去春回,创伤渐复,江南春色让他感到惊喜、欣慰。可心头的阴云毕竟还未散尽,不能奋飞的白雁,学语未成的黄鹏,莫不带有他自身的影子,他在它们身上寄寓了自己的情感。
烟波浩淼的鄱阳湖,传统上以湖边的星子县、瓮子口为界,将其分为南北二湖,诗题中即以南湖指代整个鄱阳湖。写早春,而且是江南鄱阳湖的早春,诗中选景构图,处处透着“早”意,显出时令、地域特征。
时值初春,景象不同于其它季节,也有别于仲春、暮春。诗人切人诗题选取了雨后初晴这一独特角度,简洁明快,起笔便向人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明澈的画卷:暖风吹回,云彩散开,雨止天晴,尤可喜的是太阳的返光回射湖边,一切显得温暖而又明亮,诗人的心情也隐含其中。首联两句,包含了多少事物,刻画它们的特征可谓一语传神。轻捷地将诗境展开之后,诗人便妙笔点染湖上景物。着重描绘了山杏、水苹、白雁、黄鹏这些颇具江南风情的景物,惟妙惟肖地描绘出了南湖早春的神韵。时令尚早,大地刚刚苏醒,山杏初发,花开得不多,点缀在湖光山色中,故谓“碎红”,“乱点”则一下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是自然、随意,见出天然情趣。水苹新生,叶子平铺水面,“平”与“乱”相互映照,向人们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惟在水乡,才见此景致,也让人觉得随着季节的推移,春色转浓,它们也会在湖面上不断伸展、扩大。写了看似静止的景物,诗人又转而接笔描绘了湖上的雁影莺声,静与动、景与声相映成趣。严冬刚过,大雁尚未从冬天的慵懒状态中恢复过来,还不善高飞,在湖上飞得低而缓慢,诗人以一“重”字活现出了它此时慵懒、笨拙的神态。经历了整整一个冬天的禁锢,黄鹂在初展歌喉时也难免舌涩口拙,不能婉转高歌。白雁翅低、黄鹏舌涩,莫不带有早春时节它们自身的特征,也别具情趣。它们不惟使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有了动感,且有了声音,也让人感到它们不久即会振翅高飞,舒喉长鸣。一幅充满希望和生机的早春画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景致的选择,语言的运用,毕竟属于外在、表面的东西,深入品味不难发现,诗人的精神、情感实灌注在笔下的景物中。风回云断,雨住天晴,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合人心意,那风似也可吹去人心头的阴翳,让人心境亦如夕照下的湖面,立时明朗起来。湖上安详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山杏、水苹也向人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值此早春时节,诗人当也感受到春天的希望与温馨。
在远离京城的谪居之地见到春归,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既欣喜有所憧憬,又难以将原先心头积存的愁苦完全摆脱。然而,诗人对江南春色是由衷喜爱、掩饰不住的,他虽自叹“年年衰病减心情”,可随着春光转浓加深,心情想必也会日益开朗起来。
白居易于长庆二年(公元822年)七月至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二月在杭州任剌史。写于长庆三、四年间春天的《钱塘湖春行》是咏早春西湖的名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独特的早春风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西湖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诗人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贾亭,又叫贾公亭,是西湖的一处名胜。诗人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初平”所表达的是诗人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幅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这四句是此诗的核心部分,也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几处,是好几处。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诗人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写出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诗人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诗人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花逐渐开得繁盛了,纷纷扰扰的乱红之间,人眼开始变得迷离沉醉;花绽放的时候草跟着长,但是草还未深,踏马游春,萌生的小草刚刚没了马蹄。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