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郢中文化 现钟祥胜景
——冯道信小说集《嘉靖内传》赏析
川
雪
钟祥,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所在地。这里山川灵秀,“祥瑞所钟”,孕育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这里不仅有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且有丰富的历史传说。冯道信先生披沙拣金,辛勤耕耘,熔历史事实与民间传说于一炉,创作了不少历史小说,辑入《嘉靖内传》一书的《嘉靖内传》、《玉马青鬃》、《雾锁云台》三个中篇小说,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作为通俗小说,这三个中篇都较好地体现了通俗文学的特点,这就是题材的传奇性、情节的曲折性、人物的鲜明性和语言的生动性,熔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炉,为读者所喜习乐见。具体说来,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
趣味性,是通俗文学的审美追求之一,唯其有趣味,才能吸引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然而,如果一味迎合读者趣味,那就有使作品滑向庸俗的危险。这就要求作品在具有趣味性的同时,融入知识性的内容,使读者在兴味盎然的阅读中感受到文化知识的熏陶。当然,这种知识性的内容要与趣味性恰切的融为一体,才易于为读者所接受。《嘉靖内传》中的三个中篇小说,在二者的融合上处理得比较好。
《雾锁云台》写的是清代“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到钟祥协助好友毛子霞县令办案的故事。郑板桥本就是个传奇人物,他的言行怪奇,富有情趣,作品以他为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注意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展示了他在诗、书、画方面的特长,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使读者在阅读的兴味中体会到文学、书画知识的艺术享受。
如在第五回中,郑公板桥已猜知曹三不是一般隐居之人,一心要引导他吐出胸中真情,于是借画画题诗作试探。小说中写到:“郑公胸中有竹,眼中有竹,手中有竹,先画出一帧翠竹凌云图。曹公一看,竟是和自家静闲居挂的题竹条幅之竹一模一样,不由得出口啧啧赞道:‘板桥先生真乃神人,只是看过一面,便已烂熟于心了。’郑公听赞,面浮微笑,刷刷几笔,竹下立时生出了摇曳风中的几丝兰草。……郑公换过一支笔,在那兰竹相间的空白之处,雄健、挥洒地题一联:‘兰原有骨无端风中委曲,竹本无心怎奈节外生枝。’”·……“郑公放下茶壶,走到桌边,换上一张新纸,复又画起来,笔落纸上,浓淡有致,直笔冲起,扫叶插枝,片刻间又是一帻竹石对阵图。郑公笔气不停,沙沙沙一首诗墨跃在了纸上: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上引几段郑公作画的文字,寥寥几笔,人物的形态、神情跃然纸上,展示了郑板桥诗、书、画俱绝的高超艺术和高雅情致。这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巧妙安排,又是塑造人物的点睛之笔,还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新的知识领域,提高了读者的审美情趣。再如第二回中对曹公“静闲居”的描写,第三回的半轩序文,郑公、曹公与黄善人书写对联的较量等,无不充满了诗情画意,别具情趣。
二、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故事的传奇性,是通俗小说的特质。《嘉靖内传》等三部中篇小说,大都是在史实的框架内采用民间传说构建起来的,故事离奇,情节曲折,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同时,小说又注意在情节安排、人物塑造上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注重现实环境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做到了传奇性与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嘉靖皇帝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如何展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其既似历史上的世宗,又不同于史籍中的世宗?这是小说创作必须处理好的一大难题。《嘉靖内传》以丰富的史料为经,以大量的民间传说为纬,以世宗父子的活动为主线,展示了一部明代中叶复杂、曲折的宫廷斗争史。主要事件选材于史料,使小说具有基本的历史真实性;具体的活动采用民间传说,使小说具有生动的传奇性。
例如,小说第四回是写兴王世子朱厚熜在皇兄亡后接诏进京登基的故事。小说没有按照正史的记载,写他怎样车驾显赫、八面威风的隆重进京,而是采用民间传说写他扮成钦犯坐在囚车中悄然进京,这样写是否不合情理?小说借严嵩的口详细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地理环境,在宫廷斗争的大背景下表现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位的残酷性、复杂性,从而使这一计谋显得既必要又合理,使这一情节安排既有传奇性又有现实意义,成为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枢纽。
像这样两者兼具的情节安排,在小说中还多处可见,如第五回的为“尊崇所生”,皇母蒋妃骂子,旧臣挨打;第六回的世宗巡幸显陵途中行宫被烧险些丧命等,无不是传说与史实的有机结合。
三、历史故事与山水文化的珠联璧合
祖国壮丽的河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通俗文学的源泉之一。钟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也有不少的山川胜景,峻峰、秀岭、奇洞、飞泉不可胜数,寺院道观点缀其间,孕育了丰富的以民间传说和描绘山水为主要内容的山水文化。作者在小说中善于描写钟祥独特的山水风光,并将其与历史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故事因山水之美更显神奇,山水因故事之奇更添神韵。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在三个中篇中,都有这样的生动描绘,如《嘉靖内传》中的纯德山显陵、《玉马青鬃》中的郢中城内风景、《雾锁云台》中白雪楼、元佑宫景致的描写等,既为故事的发展交代了地理环境,也使读者了解了郢中胜景,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对钟祥山水风采落墨最多、最有欣赏价值的还是《雾锁云台》中对大口风景的描写。如写聊崛山云台:“云台虽不及泰山之高,却比泰山生的地方还好。在江汉平原的一马平川上,一峰拔地腾起,似鹤颈伸立于群丘矮峦之巅,东望京山,西眺荆门,俯拾明镜千面,遥收汉江白帆,清流如带,翠烟杳杳。那云台道观,五宫二殿,由东北向西南,一圈红墙圆圆裹,飘在云雾渺茫内,罩于重重惟幕中。”
云台道观是著名的道教圣地,素有“小武当”之称。作者在小说中极其传神地勾勒出云台的风光、云台的气势,极大的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向往之情。
其他如第二回写聊崛山的山腰风景,第八回介绍乌龙洞、鹰嘴岩的风景等,无不形象生动,各尽其妙。作者把历史故事发生的地理环境放在这些奇山秀水之中,既增加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人公的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也使得美丽的山水风景因故事的流传而得以显露自己的迷人风采,从而增加了读者阅读小说、游览胜景的兴趣。
(原载王传学著《语文教学与诗文鉴赏》,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