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诗歌比较赏析文化 |
分类: 诗词赏析 |
渊明《问
诗人通过问山中来使,问家中的菊花长了几丛,菊花酒酿好了没有,表现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牵挂。在众多景物中,诗人独问菊花,表明了他对菊花的偏爱,以菊花的孤高隐逸,来形容自己的高洁情怀。
再看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本是正常的情感。一个久客异乡的人,突然遇到了故乡来人,最为迫切的自然是关于家乡的事,所以禁不住发问。要问的事情很多,如家乡的变化,亲友的安好等,但诗人对这些都不问,却问起家中窗前的梅花:“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最令主人公亲切怀想的是花窗前那棵梅树开花了没有?
用梅花作为繁多家事的借代,不但更加生活化,而且也诗化了最普通的家务事,同时又体现了诗人独钟梅花那种清高脱俗的品性。这正是诗人情趣高雅之所在,透露出他脱俗超凡的兴致。
再看宋代诗人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
诗的意思是:有个道人从我家乡的北山过来,问他我家东面山冈上的松树长得怎样了。他举手指指屋脊,说现在已经长得这样高了。新开的田地去年丰收了吧,种的果树结的果子今年也品尝上了吧?我对道人说我出来还要回去,我的身体还健康强壮,还能从事农业劳动。狐狸死时头正对着出生的小山丘,我这个在外飘零的游子也思念自己的故乡。慨叹我即将老去了,我坟墓所在地的家乡怎么能忘呢!
诗人通过向家乡来的道人问话,表达了自己的游子思乡之情;更通过问松树的生长情况,侧面反映出诗人自己内心追求像松树一样高风亮节的情操。
这三首诗都是思乡之作。都是通过问故乡来人来表达思念和关切家乡的真挚感情。陶渊明诗、王安石诗的开头四句同王维的诗写法一样,都说有人从家乡来,都向来者打听家乡的事,所问之事都是自己的喜爱之物。陶渊明独爱象征隐逸孤傲的菊花,所以问“今生几丛菊”;王维欣赏冰肌玉骨的梅花,则问:“寒梅著花未”;王安石喜欢高风亮节的松树,故问“问松我东岗”。从问的东西里可以看出其中有一致的地方,就是菊花、梅花、松树都是耐寒的,菊花能够傲霜,所谓“黄花晚节香”;梅花是冰肌玉骨,冲寒开放;松树是《论语》里称赞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用来象征“高风亮节”的。梅花、菊花、松树,都是古人用来象征高洁人品的。很显然三位诗人在问的内容上,都有着深刻的含意,都象征着他们高洁的品格和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