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入屠苏——古诗词春之意象七:春风
(2014-05-05 11:38:17)
标签:
文学诗词意象赏析文化 |
分类: 诗词赏析 |
春风是春天的使者。冬去春来,春风习习,给人们带来的是盎然的春意、温暖的生活和别样的心境。因而,自古以来,诗人们便对春风情有独钟、思绪澎湃,以其生花妙笔一次又一次地吟咏之。在中国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春风富有春意,又是异彩纷呈的;春风带有感情,又是复杂多样的;春风寄托心语,又是引人深思的。春风意象在古诗词中,具有丰厚的文化意蕴。
春风从新年的那一天起就为人们送来春天的暖意: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绝句》,描绘了春风吹拂的大地一幅盎然的春意: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地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两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温柔的春风里,和谐而优美,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再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南溪早春》):
名为“咏春风”,全诗没有出现一处春风的字眼,可句句都在写春风。第一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无形而有味;第二句从触觉上写春风轻重自如的力度;第三句从视觉角度着墨,写女子对镜用香粉扑脸,落下的粉末经春风一吹,便纷纷升腾飘起;第四句从听觉角度下笔,写婉转悠扬的琴声,在春风的轻拂之下传送到远处,虽然只剩余音,也韵声不绝,缕缕可闻。这样,也就将春风的柔和之态状写得惟妙惟肖。春风给人们带来一种温柔体贴的抚慰!
春风是有情意的。“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劳劳亭》),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写春风似乎知道人世间的离别之苦,故意不吹柳条使之发青。在李白的笔下,春风多么通人性,似乎也体会到诗人离别时格外沉重的心情,于是它“不遣柳条青”,让离别人的心情稍微得到缓和与安慰,多么善解人意的春风!
唐代大臣武元衡的《春兴》,写春风善解游子的乡思,为之吹送乡梦:
这首诗题作“春兴”。依题意,当是诗人由春日景物而引起的种种情思,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颔联、颈联描写春晨山村景物,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本联紧扣一个“乐”字。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春风是神奇的。在诗人们的笔下,春风就像一把奇特的剪刀,可裁出柳叶、杏桃,以及众多的绿叶、红花等。如唐代诗人贺之章的《咏柳》:
此诗借咏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裁出了万千条垂柳的枝条,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的成功之处。“春风骋巧如剪刀,先裁杨柳后杏桃”(宋·梅尧臣《东城送运判马察院》),“东风便试新刀尺,万叶千花一手裁”(宋·黄庶《探春》),都是把春风比作剪刀,赞美春风鬼斧神工的神奇力量。
春风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的象征,是给自然物带来新生的使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写“离离原上草”被野火烧了之后,让春风一吹又生长起来,既反映出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又显示了春风的神奇力量。唐代诗人孟郊的诗句“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连州吟》),写春风吹得大地绿草越长越盛;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写春风所到之处,百草萌生,一片新绿,生机盎然,也都是对春风神奇力量的形象写照。春风犹如一位神圣的女神在指引和推动着世间万物的新生和再生,拥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风便也跟着忙碌起来。南宋诗人方岳有一首题为《春思》的诗:
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春风与花柳一路同行,为燕子作泥、蜜蜂酿蜜创造条件,而且还吹来潇潇春雨,且及时放晴。春风的忙碌,从这组传神的动态描写之中可见一斑。春风似乎警示人们应该要有生活的责任和热情!
在古诗词中,春风也常作为一种政治象征出现,如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活灵活现地描状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诗中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主观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哪容得他策马疾驰呢?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又怎能“看尽”呢?然而诗人尽可自以为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可以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这两句由于内涵丰富、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故而成为后人争相吟诵的名句。
再看唐代诗人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中的“春风”:
这首诗,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时给选上了,还特地在诗的第四句即“春风只到穆陵西”句下加注:“言此处春光缓到,因地偏也。”可是,穆陵故址在今湖北省麻城市北,接河南省界,“春风”东来,怎么能先到甚至“只到”穆陵的西边呢?富寿荪先生在《唐诗别裁集·校记》中指出:“沈说非是。《今体诗钞》七言卷四云:‘肃、代之时,江、淮间有刘展之乱,穆陵以东,光、黄、舒、庐(均为古地名)盖苦兵扰,不识春和矣;其西则差安静,故有第四句。’”意思是说,在唐肃宗、代宗时期,江淮地区已有刘展的叛乱,穆陵以东的广大地区,都受到叛军兵扰之苦,不见安宁的生活;而在穆陵西边则比较安宁,所以第四句说“春风只到穆陵西”。刘长卿这首诗作于“肃、代之时”,正是安史之乱期间,所用“春风”一词,妙语双关,既指自然气候,又指政治气候,暗喻朝廷的恩泽只及于穆陵以西。全诗为“伤时”之作,诗中的“孤城尽日空花落,三户无人自鸟啼”,写出了一片凄清之景,表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