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日夜变秋声——古诗词秋之意象六:秋声
(2013-12-06 11:35:02)
标签:
文学诗词意象赏析文化 |
分类: 诗词赏析 |
在古诗词中,秋天还有一种意象是秋声。秋声,是秋气作用于大地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声响。反映在古诗词中,它是诗人对秋天的特殊情感的表现。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秋声赋》里,对秋声有着生动的描写:
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作者对秋声作了一连串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得具体可感。作者通过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秋声夜至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在古诗词中,以秋声为意象的诗句有很多:
秋天西风劲吹,草木零落,是一种肃杀的秋声。
在夕阳西下时,万树落叶的沙沙声,是一种萧瑟的秋声。
千家万户的竹林被风摇动的簌簌声,是一种苍莽的秋声。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秋声体察细微,有独特的感受:
写远处墙壁传来的虫声络绎不断,这是初秋的秋声,有一种闲适的感觉。
再看他的《早秋独夜》:
水井旁边种着一棵梧桐树,每当风吹过时,总会发出“沙沙”的响声。天气凉了,邻居在准备过冬的粮食,传来杵臼发出的阵阵秋声。诗中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五代词人温庭筠对秋声的刻画细致入微: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眼前有炉香袅袅升起,有蜡泪滴滴垂下,一处秋思托付在近处的两个景物上。“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眉上点翠妆薄,鬓云已乱,不妨睡觉去吧,但是,秋意浸润,漫漫长夜,枕头和锦被都是凄寒彻骨的,长夜无眠。“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一叶叶,一声声,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点一点地听见,也只有愁深似海的人才能一声声地数到天明。这雨落梧叶一滴一滴的秋声,成为深秋最典型的意象。
南宋词人张炎的《清平乐》,也是从梧叶感知到秋声: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 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雨打梧桐点点愁,不知秋声几多重!这是一种为国破家亡而发的感慨致深的悲愁的秋声。
再看元代诗人徐再思的小令【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 新丰逆旅淹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水仙子·夜雨》是元代曲作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这是一首悲秋感怀之作,不但写伤秋的情怀,也包含了羁旅的哀怨,更有对父母的挂念。作者先写秋叶和秋雨勾起了心里的烦愁。梧桐落叶声声似乎提醒人们秋天来了,雨点打在芭蕉叶上也仿佛都在人心上不停地增添愁怨。三更才勉强入眠,不过三更就又醒了来,连一个好梦都没法做成。摆起棋盘,独自下棋消遣,灯花落尽,棋局仍未撤去。深叹客旅他乡,十年一觉黄粱梦,功名未成;而父母留在家中,又未得回去服侍尽孝。这种种的烦忧一齐涌上心头,让人愁思百结,感慨不已。
这一树梧桐,梧叶摇出来的秋意就多了一分;那一声雨打芭蕉,激荡的心中愁思又多了一点。三更不寐之后,就是因为这样的秋声让人意乱心烦……
清代诗人王士禛在《江上》中说: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游子在外,听到黄叶雁声,即乘晚渡江归去。这是一种思归的秋声。
清代诗人宋婉在《九日同姜如龙、王西樵、程穆情诸君登慧光阁饮于竹圃分韵》写道:
塞鸿犹未到芜城,载酒登临雨乍晴。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
上方钟磬疏林满,十里笙歌画舫明。
空负黄花羞短鬓,寒衣三浣客心惊。
“山色浅深随夕照,江流日夜变秋声。”江流日夜奔腾,江水打出来的声音随着夏去秋来而改变声响。如果你用心分辨,四季都有它的表情。四季的声音表情达意各不相同。“江流日夜变秋声”,表现了大自然时序更替的自然法则。
感悟秋声,体味诗情,我们的心中便多了一份感动,我们的情绪便有了一些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