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喜重逢 别离悲心头——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赏析
(2013-09-18 11:46:04)
标签:
文学宋词赏析文化 |
分类: 诗词赏析 |
欣赏苏辙的《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这首词,要从这首词创作的前一年说起。苏轼、苏辙兄弟情意甚笃,苏轼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与苏辙已有六年没见面了。时至中秋望月思弟,生出无穷悲欢之感,故有此作。全词以明月为线索,处处咏月,同时苏轼也处处在抒发人的主观情感,生发人生感慨,是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深深思考。
这首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以意境清新如画,情理具佳,颇耐人寻味。宋代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更是对此词的崇高评价。
正所谓“兄唱弟随”,在苏轼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第二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十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回赠其兄。
一年之后的中秋,苏辙来到徐州,与兄相聚。兄弟俩七年未见,自然十分欢喜,一起登楼赏月。苏辙特作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相和,缓缓吟唱:
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苏辙与苏轼自宋神宗熙宁二年以后,便长久分居异地。七年不见,当时苏轼的仕途极为坎坷,先知杭州,后知密州,三年后又改知徐州。而苏辙当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中的某些做法,辞官而去,要求外调与苏轼相近的地方,未允。兄弟二人实难相见。这次于宋神宗十年相逢于徐州,此时苏轼已过不惑之年(时年41岁)。“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前一次的分别距今已度过了七个中秋佳节(相当于八年)。兄弟之间的深情溢于言表。“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去年今日的中秋团圆佳节,苏轼在密州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长月当空,想着子由。百里之外的子由莫不是在想着子瞻么?今秋的相逢,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有太多的话语无法对君言。赏月赏乐,忆及雄心壮志,生出了“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州”的重逢之乐。但苏辙想到中秋一过,两人就要再度分开,宦海沉浮,变幻莫测,再聚不知何时,心中满是眷眷不舍。“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他忧伤地想:我们现在是“剑外思归客”,但千万不要像怀才不遇的王粲那样,后半生流落天涯,登楼望故乡,归期终未卜啊!一时悲从中来,无语凝噎。其实苏辙在这里是想劝说苏轼早日归隐,以求闲居之乐,不必过分的追求建功立业,到头来,竹篮打水。
然而此时的苏轼虽然仕途不顺,但是依然胸怀壮志,认为苏辙“其语过悲”。于是微笑着说:“子由,‘明月不胜愁’,‘依旧照离忧’,词是好词,但何苦太悲!”为了开解苏辙,在分手之时,苏轼再和之以《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击掌唱道:
该词上阙借谢安事,作为“不及时引退”的鉴戒;下阙设想兄弟二人“退而相从之乐”,以安慰对方,尤其“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两句,温情脉脉,又让人忍俊不住。苏辙仿佛已经看到两兄弟相互扶持在路上走得东倒西歪了,不禁一扫离愁,绝尘而去。
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