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的“四个结合”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提高教学的效果,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讨的课题。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经,努力做到四个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将教师精讲与指导学生自学结合起来,以讲导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精讲,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讲得精练、精当、精确,主要讲清课文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掌握要点,领悟难点;同时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分析课文,经过自己的学习、理解、消化,真正领会课文,提高自学能力。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一课时,老师在简要介绍时代背景后,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把握文脉。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了作者的思想轨迹是: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回到不宁静的现实。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分析这种“不宁静”与“宁静”的关系,经过点拨,学生明确了作者对宁静的荷塘月色的喜爱,反衬了对生活、对世事的忧愁,于是喜悦中交织着忧愁就是作者此时的特定情感。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出这种写法是借自然之景来寄寓自己的忧时之情。这样,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学生较好地把握了作品的内涵,了解了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老师对课文的精讲还体现在对课文内涵的挖掘上。有些看似平易、实有深刻内涵的句子,学生阅读时容易忽略,这就需要老师适时点拨,适当讲解,引导学生领会作品的丰富意蕴。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写林冲被派到大军草料场去看管草料,原来看守草料场的老军士向林冲交割清楚后,临别时说道:“火盆、锅子、碗、碟,都借与你。”林冲听了说道:“天王堂内我也有在那里,你要便拿了去。”学生一般对此两句话并不大注意,老师可引导学生比较两句话的不同:一个是“借与你”,一个是“拿了去”,平平常常的两句话,反映了两个人社会地位和性格的差异:老军士是个小生产者,一个善良的老人;林冲是一个见过大世面的禁军教头,一个出手大方的人。所以老军士对林冲虽然很友好,但火盆之类只能借,不愿放弃所有权;而林冲则根本不把火盆之类放在眼里,于平常话语中显出豪爽性格。这样一比较,同学们就较容易体会课文中对人物性格描写的准确传神。
二、将课文内外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和获取知识的密度。语文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渗透性,不同的课文、课文内外的知识往往具有某些交融的知识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挖掘这些知识的联系点,使新旧知识、课文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扩大知识的信息量。如鲁迅的小说《祝福》中在写祥林嫂被留在鲁家做工后有这样一段话:“日子很快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也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学生学习这段话时,一般认为这是写祥林嫂的善良、勤劳。为了使学生深入领会这段话的内涵,教师引述了鲁迅的《灯下漫笔》中指出的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在鲁家受到加倍的剥削而自己反而满足,这是因为她以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满足;她遵守着封建宗法制度,想得其所而安,实际上是甘心当奴隶,可见封建思想对其毒害之深。将有关杂文作为小说的注解联系起来阅读,使学生对许多认识不清的问题一下子就弄清楚了,许多认识肤浅的问题一下子抓住要害了。
将课文内外知识结合学习的常用方法之一是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同中求异,更清楚的了解各自的特点;异中求同,掌握具有共性的知识。这种比较,可以是不同作家的同一类型作品的比较,如课本中同一单元的课文、课本与《课外阅读文选》同一单元的选文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比较,如朱自清的散文,课本先后选了《绿》、《威尼斯》、《荷塘月色》三篇,在教学中可以将这几篇课文结合起来学习,这样便于从总体上把握作家的风格;还可以将特色相似的不同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比较;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与白朴的《天净沙•秋》来作比较。这种比较便于学生开阔思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加强了思维训练,扩充了获取知识的密度。
三、将语文知识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感知美,欣赏美,提高审美能力。《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情”。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它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课文,挖掘课文的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如在诗歌教学中,我根据诗歌集中抒发感情、讲究韵律和节奏的特点,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美,在分析诗句中欣赏美,在进行诗歌写作中创造美,激发了学生读诗、析诗、写诗的热情,增强了感受诗歌艺术美的能力。在学习每首诗时,首先指导学生朗读、背诵,然后让学生按照诗中的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去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品析诗作的美学韵味,而不仅仅停留在对诗句字面意义的理解上。
语文课文中的美学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㈠自然美,泛指自然景物和动物的美。如日月星云,江河湖海,花草树竹,山岳洞穴,石壁园林,鸟兽虫鱼等自然物的美。㈡社会美,包括人的美,人与人的关系的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美,人的思想哲理之美等。㈢艺术美,主要指艺术表现形式之美和语言运用之美。因此,我们在从事语文知识教育与审美教育时,除了把握文学作品的美学因素外, 对那些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也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美学因素,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受到情感的陶冶。如学习说明文《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环境――介绍环境科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有关说明文的知识,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常识,还要让学生从课文中所举的破坏环境造成危害的事例中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环保意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将课内教学与指导学生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强化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课内学习是基础,课外学习是必要的补充和延伸,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得到发展。学生课外学习的途径很多,我主要采取下面几种方法:
一是加大课外读写量,以读助写,以写促读。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除了按教学要求学好《课外阅读文选》、《语文读本》上的各篇文章外,还规定每周至少阅读两篇文学作品,阅读有关的报纸杂志,并做好读书笔记,让学生积累知识信息,增加写作素材。同时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写两篇作品,加大写作训练的力度。著名作家巴金说过:“只有写,才能会写”,一学期下来,连同大小作文,学生要写五十篇以上的习作,这对于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二是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训练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在班上开展的活动有:每天早读坚持5分钟的口头作文训练,每周轮流主办一期班级小报,朗读比赛,作文竞赛,语文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作文教学中,我注意把理论教学与社会实
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实地参观、采访,增长知识,提高观察、感受能力,获取第一
手写作素材,以避免作文的假、大、空和无病呻吟现象。如在学习新闻通讯单元后
,我组织学生采访本校的先进教师,“未来园丁写园丁”,既训练了学生的采访、
写作能力,又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师德教育。
四是开展文学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特长。我校很早就成立了“晨曦”文学社,多年来,我一直是文学社的主要指导教师,为学生讲写作知识,批改习作,指导办社刊《晨曦》,社员习作有200余篇(首)在各级报刊上发表,社刊《晨曦》在全国中师校园刊物评比中获一等奖,《师范教育》也载文介绍了我校的文学社。文学社成为语文爱好者的活动乐园,有三名学生在校就加入了省青年诗歌创作学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