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013-04-16 11:37:10)
标签:

文学

词语

赏析

杂谈

分类: 词语赏析

 

                    一枝红杏出墙来

                           川  雪 

 

据《唐诗纪事》记载,唐朝僧人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前两联是: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诗人郑谷看了后,说:“‘数枝’,不是写的早梅,不如改为‘一枝’。”齐己拜谢。后人称郑谷为“一字师”。

把“数枝”改为“一枝”,来形容梅花开得早,究竟改得好不好呢?当代著名诗词论家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中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说:“一夜里,早开的梅花有几枝开放,这是写实,写得自然,也跟‘早梅’这题目切合。把‘数枝’改为‘一枝’来迁就‘早’字,反而显出做作的痕迹。事实上,一棵树上的花在一夜中开放时,不会只有一枝开的,改为‘一枝开’,反而不真实。再说,不该为了迁就题目,把真实的描写改得不真实,所以这两句诗不必改。”

而张震泽先生在《知识丛刊》上撰文认为:“这里用数枝来写‘早’字,的确是很欠火候。树之一枝数枝,原是难说清的,一大枝便有许多旁枝,所以改为一枝,也并不违背事实;然而却更好的写出了‘早’字,何以不算‘自然灵妙’?”应该说,张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同时,改“数枝”为“一枝”,与首联的“孤根”相应,突出梅花争早、傲寒独开的英姿,写出了梅花的神韵。

其实在古诗中,写花之一枝独开的不乏其例。例如金国元好问的《梁县道中》: 

    青山簇簇树重重,人在春云浩荡中。

    也是杏花无意识,一枝临水卧残红。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旅途中所见的景色,以及自己身临其境时对春天美景的感受;后两句特意写诗人所见的一枝临水怒放的杏花,这只杏花在丛花纷纷败落以后,一枝独放,娇艳可爱,给人以独特的美的感受。这样的描写是符合植物生长规律的。因为靠近水面的花枝,由于周围气温回升慢和空气湿润,花一般开得比较迟,且延续的时间也较长。诗人在这里突出这“一枝”晚开的杏花,除了写实外,联系诗人当时的处境,很可能是诗人在借花自喻,表明心志:他绝不同那些残花一起凋落,而是要傍山临水,一枝独放。“一枝”独放的杏花,显示了诗人的高洁志向。

宋代诗人叶绍翁的诗《游园不值》中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名句,而使全诗增色不少。全诗是: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诗人本想游园,却因主人不在而无法进去。在失望之际,突然发现一枝杏花伸出墙外,于是分外惊喜。对青苔都充满爱心的诗人从墙外一枝红杏感受到墙内万木春色,领悟到春天和一切生机勃勃的新鲜事物一样都是封锁不住的。这样,诗人高尚的情趣、美好的追求,就与那枝关不住的红杏融为一体,呼之欲出了。

以上两首诗中的“一枝”都用得很好,突出了“这枝”红杏独有的意趣,显示出独特的审美感受。倘若换成“数枝”,则不仅显得纷乱,而且难以同诗人的审美心理契合,减弱了诗的丰厚意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