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明节景的人生感悟——黄庭坚《清明》赏析

(2013-04-05 10:38:59)
标签:

文学

古诗

黄庭坚

赏析

杂谈

分类: 诗词赏析

             

                                     清明节景的人生感悟

                                                    ——黄庭坚《清明》赏析


                                                                         川      


 黄庭坚的《清明》是黄庭坚因得罪权贵蔡京而被贬宜州(今广西宜山)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别具一格,它从清明节的不同景象想到人们的各种活法,想到了人生的不同价值。它写的不仅是景,是情,更是理,是人生之理。

       全诗的意思是说,清明时节,桃李含笑盛开,一片春意盎然;但野田荒坟却是一片凄凉、令人哀愁的景象。春雷万钧,惊醒万物,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春雨绵绵,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桃李盛开。过去有个齐国人在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到家里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与此相反,晋国志士介子推不贪公侯富贵,宁可被火焚死也不下山做官。悠悠千载,贤愚混杂,谁是谁非?最后都是掩埋在长满野草的荒坟中。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从死想到了生,想到人生的意义。诗人指出,人生各不相同。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吃得油嘴腻脸。回到家里,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这种人的人生萎琐卑下,毫无人格尊严。而另有一些高士,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不要高官厚碌,宁可隐居山中。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下令放火烧山。但是,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意抱树焚死在绵山中。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想到人生的价值。他感叹地说,虽然无论智愚高低,最后都是蓬蒿一丘,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

    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表现出了诗人虽遭遇挫折而志节不改的高尚人格,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结尾虽然说无论贤愚,最终还是化为荒冢一丘,归于虚无。但我们细加推敲,就不难发现,作者在诗中并非是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愿卑躬屈膝,奴颜媚骨地换取相应地位与富贵的高洁情怀。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附:                                             清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