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尼巴村百年藏寨甘南长寿村 |
分类: 羊の影像志—我的摄影游记 |

甘南,是神秘而多彩的,作为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甘南不仅有着广阔美丽的高原风光,还拥有着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风情,这里质朴,惊艳,远离凡尘,和西藏一样,这里是一个把信仰融入生命的地方。在甘南州卓尼县就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小村子——尼巴村。这是一个至今仍保留着原生态生活、生产方式的百年藏寨。一排排寨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清澈的车巴河顺着山脚穿村而过,当地人说,寨子里几百户人家的房子“外不见木,里不见土”。果然,一眼望去房子的外墙全部是夯土而成。

尼巴在藏语里意思是“面向阳光的山坡”,整个村落是座北朝南,依山修筑放眼望去,依山势而建的民居,层层叠叠镶嵌在山坡上,屋子外面是厚厚的土墙,房顶上也是用厚厚的泥土覆盖着,让整个藏寨和山坡浑然成为一体,在整个藏区这种建筑也是特别少见的。

如今的尼巴藏寨,被车巴河一分为二,河流南岸地势平坦,一幢幢新式的藏家大院拔地而起,许多房屋正在修建中,和对岸山坡上的百年藏寨俨然已成为两个世界。我们走进山坡上的老村寨,村中格外古朴、安静,近距离可以看到这些老房子均为厚厚的夯土外墙,而院落和连接各户之间的栈道,则由一根根圆木依山势架空支撑着,这些悬空而建的栈道,不仅解决了人、畜在高低不平的山坡上的交通问题,还扩大了藏寨的有效生活面积。
尼巴藏寨也是有名的长寿村,村子里生活着许多百岁老人,年龄最大的一位曾活到114岁,如今村中健在九十岁以上老人就有十多位。

沿路过去,几乎所有人家的墙上,都有牛粪饼。随意走着的人,看见牛粪,随手抓起就糊在某一家的墙上。晾干了,就是他们的“柴”。人家的门上,拴着半块喇嘛念过经用来消灾的烧焦的木头。我们猜想,内里完全是木头的房子,是需要防火的吧。
沿着转经长廊磕长头的村民,那种执着与信仰让人感动

奔流不息的车巴河水不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味,寨子左边坡嘛呢房中传来“咯吱,咯吱,咯吱”转动经筒的声音。在嘛呢房转经是村民每天的必修功课,那些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每天的工作就是转经筒祈福。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人在转动经筒时,已经是为所有的人在祈福了,随着一声声“咯吱、咯吱”经筒转动的声音,整个嘛呢房显得更加肃穆、庄严和神秘,其实展现出村民们对信仰的纯真与虔诚。
嘛呢房外面的廊檐下,悬挂着无数的牛头骨。牛头骨用黑漆精心写满了经文。从骨骼的皲裂和灰白程度看,风吹日晒几十年以上的牛头骨不在少数。有些牛头骨也许上百年了,脆弱得似乎会忽然碎裂、消失。与牛头骨的灰白相异的是经文,似乎是刚刚写上去的。

嘛呢房里面,光线半明半暗,俨然黑白木刻。借着狭小的窗子投进去的光亮,几个藏族妇女在里面转经筒。这里转动经筒的方法极为独特,不是直接用手去转动,而是不断地拽一根拴在经筒的金属轴上的绳子。绳子拴在经筒下面的一根曲轴上,每当曲轴凸处的位置转到另一侧的时候,女人们就巧妙地按顺时针的方向拽一下绳子,经筒就不断地转动。

这些被女人们反复拽着的绳子上面,拴了很多长长短短的牛羊毛绳子。白的是羊毛绳,黑的是牛毛绳。这些绳子是转经的人带来的,人们转完经,走的时候将它们拴在了这里。任何一个人,在拽动经筒的同时,已经是为所有的人祈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