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香港大坑火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回归二十周年 |
分类: 羊の影像志—我的摄影游记 |
下午五时许,大坑火龙的龙身被运抵湾仔活动现场

大坑火龙的发源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据说于1880年的中秋节前夕的一晚,台风吹袭大坑村,有一条大蟒蛇吞食村里的家畜,给村民合力打死于破屋内。翌日,台风过后,大蟒蛇尸体失踪,大坑村发生瘟疫,多名村民病亡。当时,有道士说此大蟒蛇原本是龙王之儿子,因此要降疫症惩罚该村,报复杀子之仇恨,而村中又有一位老翁,声称有神仙指点托梦,说海龙王最怕是火龙,火克制水,所以在中秋节连续三晚,舞动火龙,就可以解脱此场灾难,村民照办,并且沿袭至今。
大坑火龙的制作讲究。龙身全长67米,分成32节,先以粗麻绳扎成龙骨,再用稻草扎成龙身。龙头由藤条屈曲为骨架;龙牙以锯齿的铁片造成;双眼是手电筒;舌头是漆红的木片。带引舞龙的珠球是个插满长寿香的沙田柚,一共两个。舞龙时,全条龙身都插上火红的长寿香,在夜间舞动,点点星火,十分可观。


看似简单,但每一支香都插的相当困难,尤其是越到后面越难,很容易被香烧伤
只有团结集体的力量,才能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
不少外国游客也慕名而来,一位英国女孩对记者说:“这让我印象很深刻,我想火龙一定很重,很多人围着、举着它,轮番交换舞龙位置。”的确,虽然是用草扎成火龙,重量则达到850公斤,需要300位大汉轮流舞动才能完成3个小时的舞火龙。
敲鼓的队伍也紧跟着这条火龙浩浩荡荡地走来了,脆响一阵又一阵的,长龙更加有节奏地舞起来,仿佛是夜空中的那一条银河,星光闪耀。再看时,火龙已盘成一个圈儿,中间是龙头,而这圈儿,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要亮,稍停几秒后,圈儿就飞快地动起来,越转越快,花炮配合着一下子窜上了天,震撼!


大坑火龙这项活动世代传承,已成为香港每年中秋的特色民俗。舞火龙总指挥陈德辉则对这项传统给出更合理的科学解释:“舞火龙结束后,爆竹中的硫磺、白药、长寿香的烟,就蒸熏了整个大坑区,所以舞过之后呢,大家都平安大吉。”陈德辉舞火龙已有50多年。他说,舞火龙可以将不洁的东西吸走,更重要的是凝聚和联系区内人士。而近年区内旧楼都渐渐变成私人楼宇,有不少老街坊都搬离甚至移民海外,但仍每年回来参与,更有15至16岁的青少年不断加入舞龙行列。希望这项传统的民俗活动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也让我和香港人民一起祈求风调雨顺平安丰收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