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骥才先生在《城市为什么要有记忆》一文中提到:“城市和人一样,也有记忆,因为它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丰富、坎坷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城市肌体里。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把记忆留在了城市中。城市承载这些记忆的物质遗产是一座座建筑物,还有成片的历史街区、遗址、老街、老字号、名人故居等等。城市的记忆有太多,而这些记忆正是帮助我们了解一座城市的关键。城市的记忆究竟是什么?我想用《看不见的城市》中的一句话来作答:“记忆既不是短暂易散的云雾,也不是干爽的透明,而是烧焦的生灵在城市表面结成的痂,是浸透了不再流动的生命液体的海绵,是过去、现在与未来混合而成的果酱,把运动中的存在给钙化封存起来:这才是你在旅行终点的发现。”

陈老巷,一个天空突然放晴的午后。

友谊街,马上就要拆迁的房子里,一对母女正在看电视。

中山后街,供电部门正在为拆除房子做最后一项工作——切断供电线路

中山后街,相隔一周后,这里已经面目全非,上周所拍的老房子已化作一堆瓦砾。

老人与狗

汉江边,走过一位独钓的老人

拨地而起的新楼盘在临街路面上投放的大幅售楼广告

劳动街,四人临危不乱地打着麻将

憧憬或是怀念?

往日老街巷里街坊四邻的谈笑声被机器的轰鸣声所代替

房子虽旧,但却是承载了几代人的风雨记忆

中山后街,工头一声令下,工人们挥舞着铁锤



友谊街,这里曾是回汉一家亲

孩子们的游乐场

劳动填,老俩口收拾完东西,即将从这里搬走

一位独居老人,老街拆后,他该何去何从?

中山前街,一位磨刀老人,这种手艺已多年未曾见到了





沿江大道,一位老人正在读报

等待拉活的农民工
劳动街上的彩绘墙曾经作为新闻专门登过报纸
母子二人
老街,老屋,老人,城市的记忆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