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这个生活了近三十个春秋的城市里,老街始终伴随着我,从儿时的童年时光到工作后拿起相机...老街,都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里。老街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这座城市的记忆。每一条街道,每一户居民都见证了这个城市的发展。但在2012年11月初,随着襄阳市樊城区沿江大道岸线改造工程的正式开始,这些老街将逐渐成为历史,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此次改造包括友谊街、炮铺街至一桥头、炮铺街至鱼梁洲大桥三大区域,以及肖家台区域,征迁面积近80万平方米,是襄阳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老城区改造项目。
 

   
伴随着老街的拆除,随之而来的是拨地而起的高楼。樊城的老街共有九街十八巷。九街是:十字街、教门街、大同街、磁器街、前街、后街、铁匠街、丰乐街、机坊街。十八巷是:林家巷、左家巷、杨家巷、余家巷、永丰巷、陈老巷、曾家巷、前马家巷、后马家巷(炮铺街)、基峨巷、火巷、古井巷、莫家巷、财神庙巷(劳动街)、邵家巷、朱家巷、苏家巷、乔家巷。九街十八巷中,樊城前街最长,约两公里;莫家巷最短,不到40米;后街最宽,平均约8米;朱家巷最窄,不到2米。这些街巷狭窄而崎岖不平,解放前大多数为卵石路面,行走困难,直到解放后这些街巷才得到扩建修缮。
 

原本每天学生上学必经的小巷现在也被夷为平地
 

以前衣食无忧的小猫现在也成了流浪儿
 

因为搬迁,旧的家具在老街上随处可见
 

原本热闹的老街,现在已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个个“征”
 

以后这种宽度仅有一米左右的小巷子就再看不到了 
 

乱石堆里遗留下的照片记录着当年属于老街的幸福记忆
 

老房子墙壁上贴着的三好学生的奖状
 

老街上孩子们的快乐丝毫没有因为拆迁而受到影响
 

摆个“泡丝”来拍照,孩子们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

离开出生的地方,换一个新环境,孩子们很高兴
 

工人们正忙着回收一些有用的木材
 

 
 

散落在地上被人遗忘的观世音菩萨,恐难料今日自身的处境
 

放眼望去,老街已经是满目疮痍
 

 收破烂的小老板不停地巡视着“工作”进度
 

 旧房拆下来的木头堆成了小山
 

小朋友在乱石堆中玩耍
 

工人们加紧从拆下来的旧砖中挑选一部分进行处理,回收再利用
 

这次要拆除老街大部分紧临繁华的解放路
 

从拆掉的窗户放眼望去,高楼就在眼前
 

即将要消失的皮坊街,没有搬走的居民都在忙着收拾东西,赶在最后期限前找到新的地方安顿起来
 

即将要消失的马街。
 

   
 即将要消失的磁器街。磁器街在历史上以经营磁器而得名,亦称大磁器街。1968年改名东方红大道,1979年8月改名东方红路,1981年7月30日恢复磁器街。此街自大桥口至邵家巷,呈东南至西北走向,长0.36公里,宽7米。自大桥口至陈老巷段,1950年修通。现是旧城居民住宅区,属望江街道办事处管辖,山陕会馆、黄州会馆、抚州会馆分布在这条街道周边。
 

   
古老的墙砖上印有清晰的“山陕会馆”四个大字。据资料记载,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省商人自筹资金修建的。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名山陕庙,后逐步扩大。先后兴建了祭祀天、地、水的三官庙及戏楼,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又重修了山门,规模居全城各会馆之首。
 

即将要消失的古井巷
 

古井巷因这口千年古井而得名
 

古井的石头支架上刻有大清光绪十一年的字样,可见历史久远
 

 
 

 破旧立新,城市变迁之痛
 
 


古井巷内

人去楼空,留下的只是人们的记忆
 

虽然老街上的人都搬走了,但这位老人正神定气闲地在做着过冬的棉衣

再洗完这最后一盆衣服就要搬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拉砖的农用车来回忙个不停

俯视磁器街
 

老街拆掉了,旧楼房的房顶就成了孩子们的游乐场
 





 

酸酸甜甜总是你!



这些孩子们离开老街长大后,不知是否还能记起那些伴随着老街的快乐童年时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