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明媚春季,亲爱的朋友,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好地方,约上亲朋好友,带着家人孩子,一起去郊外踏青,看彩蝶飞舞,听小溪潺潺,观桃红梨白,拍田园风光……人说远方才有风景,带着一份悠游的心情把玩春天,是这个季节最惬意的事。古往今来,许多骚人墨客曾为踏青这一节令活动写下了无数华章。而春游踏青时的美好情怀和景致,更是让很多人决定用手中的笔去记录下来,而我就用镜头去记录下这一份美好!

时下正是初春时节,在和煦的春风和充足的阳光下,万木竞相吐露嫩芽,绿色开始装饰人们的视野。在经过一个冬天的蛰伏后,人们也需要进行全身心的放松,而踏青则成为人们去郊野寻觅春天芳踪的一种方式。

我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至唐宋尤盛。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记载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千百年来,踏青渐成了一种仪式,仿佛只有行了这种仪式,才真正拥有了春天。“逢春不游乐,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游》诗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从生理上看,踏青最有利于人体的健康。春天阳气上升,树林中、田野里、河边、湖畔,空气清新,饱含负氧离子,经常呼吸,可以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有消除疲劳、防止春困、调节神经等作用。

春花烂漫时,春风拂面,沁人肺腑

踏青虽在一年之春,但具体时日常有出入。明朝冯应京、元朝费著、唐朝李淖,分别在文中指明踏青时节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

其实,人们心中最认同的那个时节,也是被称作“踏青节”的,是春暖花开的清明时分。在这个时节里,他们结队出游,在凭吊先人的同时,感受春天气息。在郊野中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心情被放飞得不想回转,快乐也渐渐从脸上溢满内心。

而诗人骚客更是吟颂成篇,佳句华章比比皆是。如“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孟浩然《大堤行》),“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欧阳修《阮郎归·踏青》),“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等,最优雅的无疑是1600多年前,发生在浙江绍兴的“曲水流觞”了,这一踏青活动中,不仅产生了37首酒中所赋之诗,更诞生了“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踏青是一种忙里偷闲的放松,它最能唤起童心的回归。冬日里,活动空间狭小逼仄,心灵像一颗裹得严严实实的茧,难以舒展。当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偷得浮生半日闲”,卸却一切俗务,携一家老小或三五好友,去郊野寻觅春天芳踪。

融入自然,看蓝天白云,闻菜花香,听燕子呢喃,沐浴春光里,徜徉在乡间的小路上,随手摘片柳叶,放在唇上,吹出一曲欢乐颂;高兴了,不妨脱下鞋子,赤脚踏在泥土上,对天吼几声;累了,打个滚,就地躺下。如此放浪形骸,神游八极,让机体吐故纳新,不但赏心悦目,还能使人胸怀开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