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娘,形态优美、拥有一双漂亮的大眼晴。很多人误认为是蜻蜓的一种,我刚开始拍微距时,遇到豆娘也错以为是蜻蜓,拍的多看得多以后了解这种小昆虫有一个很女性化的名字——豆娘。
由春季到秋季,各种水域旁都有机会找到一些常见的豆娘。只不过许多豆娘体形纤细又不常长距离飞行,稍不注意便很容易忽略它们。而且它们的长相和蜻蜓很相近,要小心可不要混淆了。

豆娘成虫常在水域附近活动,所以在山川溪流甚或湖畔塘沼,都可以看到它们翩翩飞翔的娇姿。豆娘成虫的身躯看起来十分纤弱,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他们可是肉食主义者,他们所捕杀的对象多是是活动力较弱的昆虫例如蚜虫等。

豆娘的稚虫是在水中生活,以水中的小动物为食。辨认豆娘稚虫,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下唇特化成的捕获器,很像面罩,但也像沿街托钵的乞食者,因此乡间常戏称之为「水乞丐」。其实它和蜻蜓的稚虫外型上颇相似,主要的不同是:蜻蜓的稚虫身躯粗壮,腹末无尾鳃而是以直肠鳃呼吸;豆娘的稚虫,身躯细长,腹末具有三片尾鳃。与蜻蜓稚虫的分别,豆娘稚虫的腹部有三片尾鳃,蜻蜓则无。

成虫大多在有水有草的水域附近活动,飞翔能力较弱;你也可以在水边见到「豆娘点水」因为雌豆娘亦是以点水的方式产卵,有时还未见到雄豆娘体贴的伴随雌豆娘期间;至于稚虫期,则和蜻蜓差不多。
栖息环境:豆娘的成虫一般习惯在稚虫(水虿)栖息的水域附近活动、觅食、求偶、产卵。而由于种类的差异,豆娘有的习惯栖息于流水性的溪流、山沟、田沟,或静水性的池塘、湖泊、沼泽、水洼、水田等水域中。整体而言,台湾豆娘中的幽蟌科、珈蟌科全都出现在流水水域,细蟌科则大部分出现在静水水域,琵蟌科则在两种水域皆可见芳踪。

蜻蜓与豆娘的主要差别:
1.眼睛的距离:
蜻蜓的复眼大部分是彼此相连或只有小距离的分开//豆娘的两眼有相当大距离的分开,形状如同哑铃一般。
2.翅膀的形状:
属不均翅亚目的蜻蜓,其前后翅形状大小不同,差异甚大。//属均翅亚目的豆娘,其前后翅形状大小近似,差异甚小。
3.腹部的形状:
蜻蜓的腹部形状较为扁平,也较粗。//豆娘的腹部形状较为细瘦,呈圆棍棒状。
4.停栖方式:
蜻蜓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平展在身体的两侧。//一般豆娘在停栖时,会将翅膀合起来直立于背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