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泉州的金国皇室后裔
标签:
杂谈 |
在晋江市龙湖镇西部,有一个满族村落———粘厝埔村。 粘厝埔村很普通,像许多闽南村落一样,居民们住在红砖古厝或水泥房,喝着同一条江的水,说着同一种语言的话,穿着同一类型的服饰。 尽管如此,维系粘厝埔村血脉的,既不是中国古老的华夏族,也不是清代皇族爱新觉罗,而是金国建立者、女真族酋长完颜阿骨打的侄子完颜宗翰家族。 位于粘厝埔村的民族文化中心及粘厝埔村的前世今生,如今成为这个小乡村的一个人文资源,神秘的村落和远古的故事吸引了不少文史爱好者,同时也增加了这里的历史厚重感——— ■本报记者 胡建志/文 董严军/图 粘氏祖先出身金国皇族 粘厝埔村是龙湖镇福林村所辖的一个自然村,也是晋江唯一的一个满族村,聚居着500多名粘氏村民。 距村口不远处的一片草地上,是始祖粘公墓。4月4日,是一年一度的清明节,72岁的粘忠斌带着十几个族人前往祭扫。 在粘厝埔村粘氏家族中,粘忠斌是一个活跃人物,曾担任过晋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现在是粘厝埔民族文化中心负责人。据族谱记载,粘忠斌是完颜宗翰的第三十四世孙。粘忠斌告诉记者,他们的祖先就是女真族人,即金朝开国大将军完颜宗翰,而完颜宗翰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侄子;作为金国贵族,完颜宗翰及其之后的七世孙,在《金史》和《元史》中都有文字记载。 经查证,福建省和台湾省的粘姓者都是金代女真宗室的完颜氏后裔。对此,粘忠斌表示,无论是晋江的浔海粘氏家谱,还是泉州的浔南皆山家谱,还是南安梧坑的粘氏家谱,抑或是台湾省的开基粘氏源流,谱牒所记载的粘氏开基一世祖都是完颜宗翰。 “完颜氏名列白号之首,是女真皇室的姓氏。‘完颜氏’在女真语中即是‘王’的意思。”粘忠斌说,女真族是我国古代生活于东北地区的古老民族,女真人姓氏分为白号之姓和黑号之姓,女真人崇尚白色,以白为贵,因此,白号之姓属贵族之姓,比黑号之姓要高贵得多。完颜宗翰是国相完颜撒改的长子,他的爷爷完颜劾者是完颜阿骨打父亲完颜劾里钵的亲哥哥。完颜宗翰智勇双全,曾参与拥立金太祖称帝,因此备受信用。在靖康之战中,完颜宗翰曾攻入河南开封,亲自俘获了宋徽宗和宋钦宗,立下赫赫战功。 隐族易姓保留血统 从明朝初年到1985年这段时间里,粘厝埔村的完颜家族却是汉族,不姓“完颜”,而是单姓“粘”。 在粘厝埔村民族文化中心展馆,记者看到这样一段有关粘厝埔由来的文字说明:明代初年,粘氏十世祖粘凤奴,在龙湖镇烧灰村许坝桥租了一千亩地,人称“粘厝坑”。粘氏族人在此耕垦经营,后来成了村落。 年过花甲之年的晋江谱牒学会副会长粘良图,曾参与搜集晋江粘氏族谱,对粘厝埔村的历史颇为了解。粘良图说,远在500年前的明代,粘厝埔一带还是稀薄的赤土埔;明朝初年,粘氏族人从龙湖镇衙口村来到这里置家兴业,几年后便形成了一个小村落;清代,又有周边粘氏族人迁居于此。时至今日,粘厝埔村已有500多年历史。 据粘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政局动乱,完颜宗翰的八世孙完颜博温察儿,举家从遥远的中原向江南迁徙,起初居住在晋江一个叫杨丹的小渔村,后来辗转迁居荒僻的龙湖镇衙口村和龙湖镇粘厝埔村。 “后来完颜阿骨打的势力日益强大,完颜宗翰家族也发展得不错,而为了避免皇族兄弟间的争夺和残杀,其子孙商量后决定去掉‘完颜’这一皇姓,用祖先的名字‘粘’代为姓氏。”粘良图说,为避祸求生计,完颜家族的子孙隐去真姓“完颜”,取先祖完颜宗翰本名粘没喝中的“粘”字为姓,目的是想表明无争夺皇位之意。 在此后的五百年岁月里,完颜家族以粘为姓,以汉族为民族身份,在晋江大地默默地生活着。 直至1985年,晋江粘氏第26和27世孙依据祖传的《浔海粘氏谱牒》,向晋江县政府提交申请报告,请求将他们的民族成分由多年以来的汉族改为满族。很快,粘氏的这一请求获批。之后,晋江粘氏渐渐走进了公众视野。 2007年和2009年,粘忠斌代表粘厝埔村粘氏族人,两度赴黑龙江省阿城市参加“国际金源文化节”。粘忠斌说,阿城市被称为“女真肇兴地,大金第一都”,史称金上京会宁府。从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松花江支流阿什河畔建都立国开始,这里历经金太祖、金太宗等四位皇帝。文化节组委会对他们这些完颜家族后人的到来非常重视,让他们集体在祭拜金太祖陵时行躬拜礼。 今天的粘厝埔村族民,每每在盖新房时,都会在门楣上写上“河山衍派”或“完颜传芳”,明示他们来自白山河水,是完颜氏后裔。 看戏不点《说岳》 粘厝埔村的粘姓村民还有这样的族规:看戏不点《说岳》。他们认为里边有不敬先祖的内容。 现年86岁的粘芳木,是粘厝埔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一提到粘氏的祖上,他就如数家珍般一一道来。粘芳木说,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消灭辽国,攻下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对抗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岳飞多次交手,脍炙人口的《岳飞传》说的就是此事。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一个高甲戏剧团在粘厝埔村的邻村石厦村表演《说岳》,十几岁光景的粘芳木也跑去凑热闹。当演到岳飞与完颜宗弼斗争时,粘姓村民全部离席。后来,粘厝埔村有个不成文的村规:凡是与岳飞有关的戏曲一律不演。 “在戏曲中,岳飞与完颜宗弼战斗的场面,都是岳飞必赢,完颜宗弼必输,我们看了内心充满失落感,所以就不看了。”粘芳木说,金朝名将完颜宗弼就是历史上的金兀术,也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第四子,是他们先祖完颜宗翰的堂弟,多次领导对南宋的进攻,战功赫赫,迫使南宋向金称臣。 参加金源文化节时,粘忠斌发现河南和甘肃等地的完颜后人都有“男人不能娶岳姓女子、女子不能嫁岳姓男子”的祖训,而在粘厝埔村并没有这等事。粘忠斌说,现在是新社会,他们主张婚姻自由,不会约束族人与岳姓通婚,毕竟岳飞与他们家族之间的斗争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了,没有现实意义。 女真族后人也修族谱 在晋江,粘氏一族才千把人,但历史上为官的却不在少数。单单明清两代,就有十几人考中举人、进士。而官至监察御史的明代粘灿,则是史书记载最多、声望最高的粘氏名臣。《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及何乔远写的《闽书》都把他列为名臣。 粘灿是晋江衙口人,曾出任山西监察御史。得知晋江一带的盐民每年不仅要缴纳大量盐税,还需负担大量的差派和徭役,他便上疏启奏,要求减轻乡民盐税,并争得朝廷的批准。盐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在晋江为粘灿建立“劝忠祠”。 粘灿还是晋江粘氏修纂族谱第一人,晋江现存的粘氏族谱《浔海粘氏谱牒》基本沿袭他所著族谱的世系记载。“女真族没有修谱的习惯,正由于粘灿首次修纂晋江粘氏族谱,才使得后人从中了解到家族史。”粘良图说,从粘灿首次编撰族谱起,《浔海粘氏家谱》历经四次增修;1985年,晋江粘氏第26和27世孙正是以这一族谱为证,打了一份报告给当地政府,才得以获批,将民族成分恢复为满族。 皇帝胞弟溥杰 题匾赠晋江粘氏 770年前,有个叫博温察儿的女真族后裔,由河南迁山东,再从山东到龙湖衙口,这才有了现在的晋江粘氏族民。他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南迁的满族后裔。到了清代,晋江粘氏陆续渡台开发,台湾省彰化县福兴乡下粘村和福兴乡顶粘村等地的开基祖都是晋江人。粘良图介绍,目前晋江粘氏1000人,分居龙湖衙口、龙湖粘厝埔、金井山柄、深沪等地;而由晋江繁衍至台湾省的粘姓族民则多达1万人。 自20世纪20年代初,闽台粘氏开始以修谱的形式,寻觅祖脉。粘良图说,1923年,台湾省鹿港人粘芳模,趁着鹿港天后宫妈祖到莆田湄洲进香的间隙,转道前往晋江龙湖镇衙口村寻访族谱。这次走访,开启了闽台粘氏的寻根之旅。 十年之后,衙口粘氏族人将一份手抄的《浔江粘氏敦业公派下家谱》,寄给了粘芳模。时隔大半个世纪的1988年,年届古稀的台湾省粘氏宗亲会会长粘火营,来到衙口村谒祖恳亲。1993年,在闽台两地粘氏族人的努力下,衙口粘氏宗祠竣工,命名为“闽台粘氏大宗祠”。闽台粘氏大宗祠落成时,台湾省粘氏宗亲会带来了200多人的庆贺团。与粘氏族人同为满族的溥杰,是一名书画家,为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同母弟弟,还亲自为宗祠题写“河山衍庆”匾额。 “闽台粘氏大宗祠不仅是泉州一地民族交融的历史见证,还是海峡两岸血缘情深的标志。”粘良图说,1998年,闽台粘氏大宗祠被列入第三批晋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延伸 粘氏一世祖完颜宗翰 粘姓是中国少数民族满族的一个姓氏,源于完颜氏。 据史料记载,公元1115年时,东北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封其堂兄完颜撒改为国相、燕国王、金源郡王。完颜宗翰是完颜撒改的长子,名粘没喝,又名粘罕,是金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权倾朝野。完颜宗翰16岁从军,以勇敢著称。在灭辽和灭北宋的战争中,完颜宗翰立下了卓越功勋,史称其“内能谋国,外能谋敌,决策制胜,有古名将之风。”后其父子二人均被封为“金源郡王”,这一殊荣在金国也是绝无仅有。而后,因宗族浩大,又避皇室争权夺位之嫌,完颜宗翰的子孙遂改以祖名“粘”字为姓,以完颜宗翰为一世祖。 女真后裔为满族共同体 元代女真族与清代满族是怎么一回事? 据介绍,女真族在北宋时建立金国;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公元1616年,东北女真杰出领袖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完颜部归顺于努尔哈赤。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改女真族名为满族,完颜氏和其它女真后裔都是满族的共同体。 全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女真族后人,其中安徽肥东和山西一些地方也都存在着为数不少的女真后裔。据史书记载,金国亡国之后的女真人大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金国时留居金源故地的女真人;到了元朝,他们被分别称为女直、水达达、吾者、乞列迷、骨嵬等,居住在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流域地区,后来发展成为满族;另一部分是金国时南迁中原的女真人,他们在长期与汉民族杂居的过程中逐渐融合,最终成为构成汉民族的一部分。 金国以来,因战而迁的女真后裔以家族形式聚居并成为当地居民的不在少数。目前,人数较多的除了晋江、南安,还有台湾省的彰化、安徽省的肥东、甘肃省的泾川以及山西省的安邑。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