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徽省近五年中考数学第14题赏析

(2014-07-02 22:00:57)
标签:

教育

分类: 研学心得

纵观安徽省近年来的中考数学试卷,其题型、题量已自成风格,最明显的特征是稳中求新。除了每年的第23题压轴题让人耳目一新之外,其中第14题亦填空、亦多项选择,更是能让师生们细嚼慢咽、津津乐道。现列举安徽省20102014年的中考数学第14题加以品味,以飨读者。 

一、试题回放

  1、以等腰三角形为背景

  例12010年安徽14)如图1AD△ABC的边BC上的高,由下列条件中的某一个就能推出△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①∠BAD=ACD②∠BAD=CADAB+BD=AC+CDABBD=ACCD

http://s11/mw690/001hgSUBgy6K8EZf01Qca&690

            图1               图2

:易知①错误。

BAD=CAD时,ADBAC的平分线,且ADBC边上的高;

ABD≌△ACD∴△BAC是等腰三角形ABAC正确。

AB+BD=AC+CD时,延长DBE,使BE=AB;延长DCF,使CF=AC连接AEAFAB+BD=CD+ACDE=DF,又ADBC∴△AEF是等腰三角形∴∠E=FAB=BE∴∠ABC=2E;同理,得ACB=2F∴∠ABC=ACB,即AB=AC正确。

ABBD=ACCD时,在ABC中,ADBC,根据勾股定理,得:

AB2BD2=AC2CD2,即(AB+BD)(ABBD=AC+CD)(ACCD

ABBD=ACCD

AB+BD=AC+CD

+得:,2AB= 2ACAB=AC正确。

故填

赏析:本题考查的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及整式的变换。可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来判断①②是否正确;③④要通过作等腰三角形来判断其结论是否成立,但能够正确的构建出等腰三角形是解答③题的关键。

2、以新定义为背景

2(2011年安徽第14题)定义运算ab=a1b),下列给出了关于这种运算的几个结论:

2※(﹣2=6 ab=ba

a+b=0,则(aa+bb=2ab ab=0,则a=0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在横线上填上你认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ab=a1b),

2※(﹣2=2×[1﹣(﹣2]=2×3=6,故选项正确;

ab=a×1b=aab

ba=b1a=bab

选项错误;

∵(aa+bb=[a1a]+[b1b}]=aa2+bb2

a+b=0

∴原式=a+b)﹣(a2+b2=0[a+b22ab]=2ab

选项正确;

ab=a1b=0

a=0错误.

①③正确。

赏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需先根据a※b=a(1﹣b)的运算法则,分别对每一项进行计算,在解题时能正确根据所提供的新定义公式进行运算是解题的关键。

3、以矩形为背景

32012•安徽第14题)如图3P是矩形ABCD内的任意一点,连接PAPBPCPD,得到△PAB△PBC△PCD△PDA,设它们的面积分别是S1S2S3S4,给出如下结论:

S1+S2=S3+S4S2+S4=S1+S3S3=2S1,则S4=2S2S1=S2,则P点在矩形的对角线上.

其中正确的结论的序号是       (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http://s11/mw690/001hgSUBgy6Ki4hoB9E3a&690

 

                3                                      4

解:如右图4,过点P分别作PFAD于点FPEAB于点E

∵△APDAD为底边,PBCBC为底边,

此时两三角形的高的和为AB,即可得出S1+S3= 矩形ABCD面积;

同理可得出S2+S4= 矩形ABCD面积;

S2+S4=S1+S3正确;

当点P在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的交点时,S1+S2=S3+S4.但P是矩形ABCD内的任意一点,所以该等式不一定成立,不一定正确;

S3=2S1,只能得出APDPBC高度之比,S4不一定等于2S2错误;

S1=S2 ×PF×AD= PE×AB

∴△APDPBA高度之比为PFPEABAD

∵∠DAE=PEA=PFA=90°

四边形AEPF是矩形,

此时矩形AEPF与矩形ABCD相似,

PFCD=PEBC

P点在矩形的对角线上,正确

故答案为:

赏析:此题主要考查了矩形的性质以及三角形面积求法,根据三角形面积求法以及矩形性质得出S1+S3等于矩形ABCD面积的一半,以及PFPEABADPFCD=PEBC即可得出P点一定在AC上.根据已知得出PFCD=PEBC是解题关键

4、以折叠为背景

42013•安徽第14题)已知矩形纸片ABCD中,AB=1BC=2.将该纸片折叠成一个平面图形,折痕EF不经过A点(EF是该矩形边界上的点),折叠后点A落在点A′处,给出以下判断:

当四边形ACDF为正方形时,EF=

EF= 时,四边形ACDF为正方形;

EF= 时,四边形BACD为等腰梯形;

当四边形BACD为等腰梯形时,EF=

其中正确的是     (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http://s6/mw690/001hgSUBgy6Ki4CF8RD35&690
   

在矩形纸片ABCD中,AB=1BC=2

BC=2AB

如图A′CDF为正方形,说明A′F刚好是矩形ABCD的中位线,

AF=BA′=1,即点E和点B重合,EF即正方形ABA′F的对角线.

EF=2AB=2

正确;

如图,由知四边形A′CDF为正方形时,EF=2,此时点E与点B重合.

EF可以沿着BC边平移,当点E与点B不重合时,四边形A′CDF就不是正方形.

错误;

如图BD=5EF=5

BD=EF

EF与对角线BD重合.

易证BA′CD是等腰梯形.

正确;

BA′CD为等腰梯形,只能是BA′=CDEFBD重合,所以EF=5

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是①③④

赏析:本题考查了折叠的性质.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位置变化,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      

5、以平行四边形为背景

例52014•安徽第14题)如图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2ABFAD的中点,作CEAB,垂足E在线段AB上,连接EFCF,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把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在横线上)

①∠DCF= BCDEF=CFSBEC=2SCEF④∠DFE=3AEF

http://s4/mw690/001hgSUBgy6Ki6c72E303&690

               图5                                     6

:①∵F是AD的中点,

∴AF=FD,

∵AD=2AB,

∴AF=FD=CD,

∴∠DFC=∠DCF,

∵AD∥BC,

∴∠DFC=∠FCB,

∴∠DCF=∠BCF,

∴∠DCF=1/2∠BCD,故①正确;

如图6,延长EF,交CD延长线于M,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

∴∠A=∠MDE,

∵F为AD中点,

∴AF=FD,

在△AEF和△DFM中,∠A=∠FDM,AF=DF,∠AFE=∠DFM,

∴△AEF≌△DMF(ASA),

∴FE=MF,∠AEF=∠M,

∵CE⊥AB,

∴∠AEC=90°,

∴∠AEC=∠ECD=90°,

∵FM=EF,

∴FC=FM,故②正确;

③∵EF=FM,

∴S△EFC=S△CFM,

∵MC>BE,

∴S△BEC<2S△EFC

故③错误;

④设∠FEC=x,则∠FCE=x,

∴∠DCF=∠DFC=90°﹣x,

∴∠EFC=180°﹣2x,

∴∠EFD=90°﹣x+180°﹣2x=270°﹣3x,

∵∠AEF=90°﹣x,

∴∠DFE=3∠AEF,故此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④.

赏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知识,利用“倍长中线”的思路正确添加辅助线,得出△AEF≌△DME是解题关键。

二、教学启发

  笔者认为,近几年安徽中考数学的第14题才是整张试卷最难的一题,尤其是几何综合,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与应用都有很高的要求。虽然我们老师知道,在中考时,有许多学生是凭着感觉“蒙”对的这道题,但作为能力的训练与考查,我觉得这样的题目应该让学生当作非选择填空题来尝试解答,使他们知其所以然,教师也可以把这类题作为例题来讲解,举一反三,以期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