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闻张爱玲母亲墓地之发现,说往事

(2021-02-04 20:13:47)
标签:

教育

旅游

图片

文化

时尚

分类: 上海的人文故事


近日因疫情深度宅家,网上偶得一则探访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伦敦墓地的消息,细看后颇为感慨。

上图与下图是张爱玲母亲·黄逸梵的照片 注意下图中黄逸梵(图中坐椅上的女子)早年是缠过小脚的,这对她日后特别是去欧洲等地游历与生活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一位在英伦从事华文教育女士受新加坡报业朋友之托,这些年走访了黄逸梵生前在伦敦各个居所,先后寻获了其在英国入籍证、死亡证书、遗嘱等,还寻找到了她在伦敦一老墓园中的栖身处。

图片说明 右2是黄逸梵 左2是张爱玲生父张志沂 右1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

黄逸梵(上图是其年轻照片)前后三次赴英,总共在此地生活了13年,1956年入籍英国。晚年孤身租居伦敦肯辛顿区一公寓地下室里:11A Upper Addison Gardens, Kensington, London W14 8AL。这地下室是大家庭佣人的卧室或杂物储存间,没暖气,伦敦的冬天很是阴冷。其住处街道旁有个存世百年的邮筒。黄逸梵最后在伦敦写给远在马来亚朋友及在美国女儿张爱玲的信件皆由此寄出。但此时的这位昔日千金已沦落为工厂的一制皮包女工。1957年7月,黄逸梵被诊断为卵巢癌晚期。病重时得到Mrs. Margaret Barton、Mrs. Taylor等英国友人帮助与照顾。

现有档案显示:黄逸梵最后是在帕丁顿圣卢克医院(St Luke's Hospital)离世,经专业人士确认,这是家在摄政公园旁的临终关怀的慈善医院医院,免费提供温馨的临终护理。在异乡无亲无故的黄逸梵,在此度过最后三十几天,1957年10月11日去世,时年61岁。

病重时她曾致信初到美国的张爱玲。但张爱玲当时也自有其苦衷····现在我们能看到当年张爱玲在其书信集中相关记叙是:“心绪不宁,也是因为我母亲来信说患癌症入院开刀,不幸开刀失败……” 在收到母亲病重来信后不久,张爱玲着手用英文译写《易经》。1975年,张爱玲中文小说《小团圆》里与母亲黄逸梵相关的故事,或许这也是她以此方式在与母亲一次次重逢与告别。

资料还显示,黄逸梵在最后岁月中是靠借贷度日,在她遗嘱中交代用五件古董以抵债:一白釉大瓷瓶、一大两小雕花盒子、一中式柜子;家居物件归朋友Louisa Lilian Engel,余下财物归于女儿赖雅·爱玲,去税后净值776英镑14便士,约抵今天的2万英镑。离世四天后黄逸梵在西伦敦火葬场火化,参加葬礼是两位友人。

现查明,黄逸梵的墓地在伦敦肯萨尔绿色公墓,约20多万逝者在此安息,但墓地管理的电脑系统已查找不到相关记录,后有资深员工根据火化信息判断,可能在西南角的纪念花园,但要看运气。

终于在墓园深处一面清冷的墙,密密麻麻排列着许多逝者之名,黄逸梵就在其中:一块小小的砖面上简单刻着:In loving memory of Yvonne Whang, Died 11th October 1957。

当年友人Cecilia Hodgkinson支付了此墓碑租期25年的费用,之后不曾再有人续租。到期后,若有人要买此空间,亡者名就会被抹去。幸运的是,63年后,黄逸梵墓碑依然还在,留着她在人间最后的那丝痕迹。若要续租,墓园可再保留10年,10年后得再续租。就此,新加坡几位报人决定一起出钱为黄氏续租。10年租金234英镑。在墓园办理事项时,工作人员获悉此故事后大为感动。

下面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黄逸梵和张爱玲母女的一些往事片段吧··

在张爱玲4岁时,因无法忍受丈夫糜烂的生活习性,母亲黄逸梵(28岁)借口小姑子张茂渊出国留学以监护人身份陪读一同去了欧洲。这是黄逸梵首次出国。

就此,幼小的张爱玲一直是在灰暗破碎的家庭中长大的。1930年,出国六年的母亲接到父亲的求和信回国,父亲也难得的开始戒掉了鸦片烟。就在这段短暂的时光是张爱玲一生为数不多的温馨记忆。但好景不长,父母因子女的教育等问题又吵翻了,父亲又吸食鸦片,母亲坚决离婚。

离婚后的母女一起居住在开纳公寓(对此另有小文说明)。 此时的黄逸梵对女儿的教育很是关心,她对张爱玲说,我钱也不多,给你选择是:一用这钱买漂亮衣服打扮你;二是用钱供你读书上学。尽管就此一说,但黄逸梵的选择是在张爱玲的教育上注入了心血。她为张爱玲选择了当时上海最好学校:圣玛利亚女校 (教会学校),并以高价请最好的家庭英语教师,每周1次5美元,1个月4次约得支付老秤1两黄金,她还自己教张爱玲如何练习走路姿势,把握控制面部神态。但她对张爱玲在动作协调能力相对不满,并用刻薄语言伤害之。

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就读时,她作文已在学校获奖,且有小品剧评为《泰晤士报》采用;1939年张爱玲原准备去英国留学但因欧洲战事而到香港读大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香港,张爱玲在战火中辍学返沪并开始文学创作,期间创作的《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等迅速走红当时的上海。

黄逸梵当年在海外漂泊时也曾有过一恋人,为此她变卖一些古董给其筹资做皮革生意。但身在乱世,据说1941年底时男友不幸死在战乱中。自此,黄逸梵一生枯寂!

张爱玲母亲离婚后不久,父亲迎娶36岁的大龄女:时任内阁总理孙宝琦女儿孙用藩。据张和孙最后居住地的邻居·上海江苏路上的老人回忆:张父和孙用藩俩人为人处世低调和善。但或是其暮年时落魄潦倒时的表相,其真实性情已被岁月淘洗得斑驳不清了。

而当时张爱玲赴香港读书花销不小。黄逸梵为女儿交了大学第一年学费后就没续交学费了。不仅如此,还发生了件意想不到的事:因张爱玲学习勤奋,曾获八百元奖学金,这本可资她下一年学费。但是却妈妈黄逸梵打麻将这钱给输了,且过后还不提此事,两天后,黄逸梵人走了!凡读过张爱玲首部中篇小说《第一炉香》的朋友,也能够从小说人物的葛薇龙之内心描写中隐隐感受到相似的情节。此部小说正由著名香港许鞍华导演拍摄电影,估计很快就能上映了。

就此,不由想起张爱玲那段金句:“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 这话或许让我等对她俩母女复杂感情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和认识

上图是黄逸梵生前与朋友往来的信件

黄逸梵是1924年,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领风气之先,迈着三寸金莲远赴欧洲的,当时的她抛下一双幼儿走出婚姻,到过瑞士、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曾在马来亚侨校教过书,几经辗转也曾回国数次。1948年52岁时她经吉隆坡再次赴英,从此不曾再回故土,也未再与子女谋面。

图为中学时期张爱玲与姑姑张茂渊

黄逸梵,祖父黄翼升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李鸿章淮军初建时开赴上海,黄翼升所统带五千水师归李鸿章节制,是李鸿章副手。同治四年(1865年)在对东捻战斗中,黄翼升所辖水师驻守运河一线,阻东捻西进,而被封男爵。1894年黄翼升去世,其子黄宗炎早年中举,父亲为他捐了道台(四品,约为省府“司局级”),袭爵位为广西盐道但在赴任途中染疾亡故。其婚后无子,但死后姨太太临产生下女男双胞胎,女孩便是张爱玲母亲黄素琼又名黄逸梵。

张志沂与黄素琼22岁结婚是门当户对,才貌般配。黄逸梵虽生豪门,但是小妾所生,24岁生下张爱玲,次年生下张子静。但她与丈夫张志沂争吵不可调,致使她多次出走国外,最后终于客死异国。

黄逸梵的养母1922年在上海去世,黄逸梵与孪生弟弟把祖产分了,除自己陪嫁,加之所分遗产,黄逸梵所得是古董。故她每次回国再出国都带上一两箱古董。黄逸梵也尝试独立,想卖古董做生意,但都没能成功。黄逸梵尽管崇尚新思想和新观念,但她最后也没能解脱出来,其所有生计就是靠祖先的那些古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