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2020-02-28 19:08:04)
标签:

图片

军事

文化

教育

历史

因疫情宅家整理旧书,翻出这本10年前买的《俄罗斯经典绘画·莫依谢延科》画册:山东美术出版社出·全山石主编。莫依谢延科是我当年最喜欢的画家之一。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这里说到全山石也巧了,1978年我和上海少儿美术出版社的两个美编:老陈、大罗,徐汇区文化宫美工(大概姓陈,暂且称之大陈)相约去浙江的水乡画油画写生。当年他仨人比我大出六七岁,且都成家。大陈妻是评弹演员,常年在江浙一带的城镇巡演,每个点上唱几天再往下个点演出。哪个水乡景点好,她门清。

我们4人就随大陈妻的演出,用约1周走了三个水乡景点。其中一天刚好遇到全山石带着浙美学生也在写生。因都在画油画写生,全山石还带我们去住地看了学生的油画习作····

近期许多人批评了全国美术年展入选了大量是画照片的绘画作品,这种倾向既有违美术主旨,也导致画风缺乏审美而显平庸。这里,让我们看看莫依谢延科当年的这些作品,看看其个性鲜明的创作风格。而全先生编的这本画册,可谓是国内介绍莫氏最好画册,且全山石也曾有军史主题画的经历。他选莫氏作品最为恰当。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莫依谢延科的油画个性鲜明,其早年成名作与苏联传统画风并无太多差异。如图《多瓦托尔将军》。此人是卫国战争的传奇英雄,画面生动、感情充沛。而莫氏1941年在列宾美术学院已开始毕业作品了。但战争突然爆发,莫氏参军,却因身体条件被编入民兵。1945年才入伍骑兵,1947年战争结束回校继续毕业创作。经历战事后再创作,感受自然不同寻常。因此画成功他被留校任教。

留校后不久他主持了该校油画系军事工作室。如你熟悉相关时事就能明白:能接军史画创作定单的,是种什么样的荣誉!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这是1957年他的创作代表品《第一骑兵军》:在无际草原上,排列着一队布琼尼骑兵,在寓意严酷现实的灰暗天空下衬托着鲜红军旗、动态号手的构图线将画面中心自然引向旗下的静态骑兵····迎着阳光的军人群像似象征着即将到来的胜利战果,画面亮丽而浪漫。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红军来了》1961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通讯兵》1966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油画《通讯兵》的创作小稿
    1962年莫氏完成其重要作品《红军来了》,这也是他表现红军骑兵系列的继续。此画我是约在1977年的上海图书馆内部举办的苏联美术作品印刷品资料展上看到的。当时中苏关系还非常紧张,但从这展会上看,尽管关系紧张,但上海图书馆在采购苏联出版的画册等印刷品,始终给以特别的关注。当时见画心情非常激动,满心喜欢。此画也为许多中国人所熟悉,比《第一骑兵军》影响更大。其描述的是:傍晚,村里已上灯光,红军骑兵的先锋沿着泥泞的小路飞驰而来···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上图 《同志们》1964年     下图《甜樱桃》1969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多年后有美术评论称:《红军来了》《同志们》《甜樱桃》《胜利》是他六七十年代间最成功的一组系列。  
  《甜樱桃》是《红军来了》八年后的创作,其借喻、象征的寓意比他以前的作品更丰富细腻了。《红》以急速的动感来再现昔日壮丽史诗,而《甜》则是描述战士在紧张战斗间隙中享受段寂静、安详的休息,并对未来生活展开美好遐想。这是莫氏创作从真实再现向内在联想的过渡。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1970-1973年创作的《胜利》用两个战士形象来概括,苏联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取得卫国战争胜利的复杂情感:画中远景是德国的国会大厦,胜利与牺牲并存!画面深褐色基调显得异常凝重。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在莫氏表现战争题材的创作中,也是侧面描述战争痛苦的作品,如《母亲们,姐妹们》1967年。

 莫氏的后期创作中越来越多关注人们的和平生活,还画有许多静物、风景等作品。

 莫依谢延科的绘画原作前些年曾来过上海展出过,但在见他原作时,一是笔者已没有了六七十年代那般“革命情怀”了,二是来沪参展的也不是他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优秀作品。所以,笔者见其原件时已没在当年在上海图书馆内展上见他印刷品时的激动了····

苏联在1960年代初因思想解放而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题材文艺作品,除美术外还是全景小说《围困》、电影巨片《解放》、多地的纪念卫国战争大型雕塑等等,而我们现在常见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只是鲍·华西里耶夫战争系列中的一篇。其实他的《未列入名册》更有震撼人心的战场描写。要知道,苏联卫国战争期间1920-1926年出生的男性有近90%没从战场上回来!如果仅看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那几个女兵故事,你真认为能增进对那段历史的了解吗?只有当看过《未列入名册》这类小说,你才能明白:是爷们,应该看什么样的战争文学作品!

当然六七十年代的苏联军事文学不仅仅有描述战场,还有许多深刻揭示人性的,除众所周知的《一个人的遭遇》外,还有《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这样描写战争边缘人的文学作品。而这在斯大林时期是不可想象。

这里不能多写了,本文已经太长····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写生 《西班牙的道路》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上图《5月9日》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四人合奏》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嬉水的孩子》1974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孩子们》1966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八月》1978-1980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童年》1972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上图《青春与召唤》1972-1975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回忆》1980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妇女肖像·凯库肖娃》1971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年轻的画家》1970年                
重读苏联著名画家莫依谢延科的绘画作品(附多图)
                              《普希金在米哈依洛夫斯克》1973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